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公元626—649年。
公元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冊封為皇太子,9月3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稱帝,年号貞觀。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之變”,背後的故事又有哪些?今天讓我們走進大唐的曆史,去回顧“玄武門之變”中,手足相殘時的刀光劍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太子李建成并非纨绔子弟。</h1>
李淵有22個皇子,其中嫡出的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李建成,被冊封為皇太子。二兒子李世民,被冊封為秦王。三兒子李玄霸,被冊封為衛王。四兒子李元吉,被冊封為齊王。李玄霸英年早逝,在這裡咱們不再詳述,其餘非嫡出的皇子基本上在“玄武門之變”時屬于吃瓜的群衆,咱們也不再探讨。
先說唐高祖李淵長子,也是皇太子李建成。《新唐書》載:說李建成是個荒淫無度、不學無術、無德無才、嗜酒成性的纨绔子弟。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評價:"建成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新唐書是李世民組織編寫的,對李建成的評價可能會有失公正,《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是近代史學家的評論,将會更加現實客觀。
公元617年,隋朝江山風雨飄搖、兵戈四起,李建成助其父李淵太原起兵,随後帶領李世民率軍攻略西河,奪取了霍邑城,拒突厥與潼關,最後攻克長安城。在唐朝建立後,率軍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東。以上是李淵起家的時候,李建成的突出功績,這功績可了不得。
我們常說“起步階段是最難得,也是風險最大的時候”。可以說,李建成幫助李淵從太原起兵到入住關中,在最初最艱難的時刻,為大唐建立奠定了基礎。《新唐書》:曾把上面的功勞追加到李世民頭上,說李世民在這個階段如何如何,我是有懷疑态度的。因為,在李淵太原起兵的時刻,三個兒子中,李淵最倚重的就是李建成,因為當時的李建成29歲,李世民20歲,李元吉15歲。
公元617年,起兵太原時,李淵是堅決不同意的,理由是對不住隋文帝的恩德,有人說這時的李淵肯定是裝的,這個咱們姑且不說,他其實是在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大兒子李建成。李建成幹什麼去了?被他委派到去征兵去了,李建成完成任務回來後,李淵才決定起兵,由此可見李建成的重要性。
公元618年,大隋滅亡,李淵稱帝,李建成被冊封為太子,開始協助李淵監理朝政。因太子地位的不同,李建成的職責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的重心也轉移到了治國理政上。而此刻,四方的割據勢力像劉黑闼、王世充等,并沒有被徹底剪除,李建成身為太子要監國理政,自然出兵平叛的重任,李淵就交給了李世民,這樣以來,也為他日後的政績功勳奠定了基礎。
<h1 class="pgc-h-arrow-right">秦王李世民并非淺塘龍蝦。</h1>
公元618年,李淵登基後,大唐四面八方主要有以下割據勢力。北面有劉武周、宋金剛,南面有王世充,東面有窦建德,西面有薛仁杲,如下圖所示:
公元618年,為剪除西邊的憂患,穩定大後方,當時的西北割據勢力薛舉病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立稱王。李淵命李世民率軍征讨。李唐争取李軌成功,使薛軍側後受到威脅;李世民再戰淺水原,閉壘以待,抓住有利戰機前後夾攻,并乘勢追擊,使其兵不得聚,進而獲勝。此戰使得唐朝平定隴西,消除西顧之憂,保障關中安全。
公元619年,北方的割據勢力劉武周依附突厥,決定和宋金剛聯合突厥起兵反唐,他已雷霆萬鈞之勢的在今山西多次打敗唐朝軍隊,奪占了以太原為中心的西南等地。嚴重威脅了唐朝的統治,大家都知道太原是李淵的老本營。于是,李世民再次率軍征讨劉武周,宋軍大敗,其主要将領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和宋金剛逃往突厥,唐軍收複太原以及北方的軍閥勢力,穩定了北邊的安全。
公元621年,李世民帶領10完精兵揮師南下,在河南的虎牢關,和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展開決戰,此戰役唐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使唐朝取得了河北、河南等地的統治權,為唐朝基本版圖奠定了基礎。取得虎牢關之戰後,李世民的功績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而他個人的威望也逐漸被朝廷認可,尤其是班師返京時,李淵給了他這個兒子莫大的榮耀,組織了長安軍民進行了的隆重的歡迎。
以上是李世民的功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的江山有大多半都是他南征北戰打下來的,你說他能不居功自傲嗎?在如此情況下,他對皇權能一點都不動心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龍虎風雲會世民險中取勝。</h1>
論戰功,建唐初期,為開創大唐基業,李建成功不可沒。建國之後,為奠定初唐基業,李世民征戰四方。從功績上看,特别是建唐後,他們一個主内,李建成主要以文治為主,一個主外,李世民主要是以武功見長,要是論功績,都在伯仲之間,可以平分秋色,不太好區分優劣。
論陣營,唐朝初期,太子李建成在監國理政期間,拉攏了一大批政治班底,太子府,有第一謀士是魏征,第一秘書長是王圭,第一儲備力量是羅藝,第一應急隊長是薛萬徹。秦王李世民在外南征北戰期間,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有房玄齡、杜如晦等,武将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
論兵力,太子府有兩千長林軍,還有北平王羅藝選送的三百突厥兵,還有齊王李元吉的八百敢死隊。秦王府滿大滿算也就八百衛士兵。從兵變前的軍事力量對比上看,太子李建成要完勝秦王李世民。但是李世民長年在外帶兵打仗,在軍事指揮上要強于李建成,以少勝多的戰役他打了很多。
論背景,李淵在皇權的問題上,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是堅定的要把皇位傳給太子李建成的,即使他十分欣賞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也是堅定擁護大哥李世民的,他甚至多次建議用别的方法除掉李世民,都被李建成猶豫不決的性格給否決了。再加多數上朝臣立長子的正統觀念,李世民的支援者少之又少。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實力下,結果是什麼?
公元626年,太子府和秦王府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雙方為争奪皇權都做了充分的準備,誰能“意志堅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7月2日,李世民率自己班底的文臣武将入朝,并在玄武門設下了埋伏,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渾然不知,可見情報工作做的有多差,直到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才察覺到了變化,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身亡,李世民被冊封為太子。公元626年9月3日,李世民登基稱帝,年号貞觀,從此開創了大唐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