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的军事实力究竟怎么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粟裕大将曾三次在战场上击败过黄百韬,尽管黄百韬是粟裕的手下败将,但是粟裕大将从未觉得黄百韬的能力不行,相反,粟裕曾两次给予过黄百韬很高的评价。
1947年的豫东战役打到后期的时候,黄百韬和胡琏陆续登场,粟裕奇袭开封得手,两次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最终的结果就是围歼了区寿年兵团。

粟裕大将的照片
但是就在粟裕率部和区寿年进行最后决战时,黄百韬兵团作为奇兵突然出现在豫东战场,黄百韬的出现让粟裕颇感意外,当时华东野战军已经完成分兵,粟裕所率领的兵力全部用在围歼区寿年的战斗上,因此黄百韬过来支援,粟裕暂时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阻击,粟裕当机立断命令主力部队暂时撤围。
粟裕原本的判断是认为黄百韬兵团不会增援开封,而是增援兖州。当时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组成了山东兵团,由许世友担任司令,谭震林担任政委,另一部分归属华东野战军西线集团,依旧由陈毅和粟裕率领。
粟裕所部发起豫东战役,我军奇袭开封得手后,敌人的多个兵团纷纷赶至豫东战场增援,比如邱清泉兵团、胡琏的第11师等部队,也就是说此战粟裕在豫东地区牵制了敌人多个主力部队,如此一来敌人在其他地区的兵力出现了空虚。
这样的局势对我军是极其有利的,先是刘伯承和邓小平迅速抓住战机,率领中原野战军发起了襄樊战役,结果歼灭敌人2万,紧随其后的就是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的山东兵团,趁着敌人在兖州的兵力空虚,发动了兖州战役。
一时间中原地区到处都有战事,开封被粟裕拿下,襄阳和樊城被刘伯承拿下,兖州也很快就要被许世友攻下,国民党内部此时已经慌乱成一团乱麻,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让时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不知道先救援哪个了。
当时黄百韬担任着国民党第25军军长,蒋介石为了能集中兵力展开支援,便下令以25军原有的人马为班底,同时急调国民党快速第三纵队和交警第2总队,共同组建了第七兵团,由黄百韬担任该兵团的司令员。
当时黄百韬兵团的位置距离兖州很近,距离开封很远,许世友和谭震林正在率领山东兵团的主力猛攻兖州,粟裕认为黄百韬兵团一定会就近支援兖州,没想到的是黄百韬竟然舍近求远,率部来到了豫东战场。
但是粟裕的反应是极其迅速的,他仔细分析了黄百韬兵团的进军路线,粟裕笑着对陈毅说道:“黄百韬出的这一招确实厉害,可惜他还是晚了一步,时间上来看我们先歼灭区寿年兵团,再下令撤退是完全来得及的!”
正如粟裕预料的那样,当黄百韬兵团逼近的时候,我军已经将区寿年兵团歼灭得差不多了,区寿年本人也被我军活捉。
黄百韬一到豫东地区,立刻和邱清泉取得联系,他邀请邱清泉一起向我军发动进攻,但是邱清泉犹豫不决,黄百韬决定自己率部直接救援区寿年,此时的黄百韬并不知道区寿年已经兵败被俘。
黄百韬的照片
摆在粟裕面前的一个难题是,究竟如何应对黄百韬兵团,是战?是撤?粟裕沉默不语地在地图上不停地比划着,陈毅则站在指挥部的门口拦下所有进来汇报的人,这是陈毅和粟裕独有的默契,陈毅知道,粟裕每逢关键时刻都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当粟裕主动站起身喊陈毅的时候,陈毅知道事情已经有了结果了,粟裕已经想好了应对黄百韬兵团的办法了,粟裕原先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对陈毅说道:“目前来看撤退是最稳重的办法,黄百韬一定也是这么预料我军下一步行动的,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打黄百韬一个措手不及!”
这就是粟裕的用兵之道,他向来都是语出惊人,他想出的天马行空的战术总是让所有人想不到,陈毅沉默了一下问道:“继续打的话我军获胜的把握有几层?”
粟裕说道:“胡琏的第11师距离我们比较远,他对我军战士形成不了威胁,唯一令我顾忌的就是邱清泉兵团,如果他和黄百韬齐头并进,那我军只能撤退,但是根据前方的情报来看,这两天邱清泉按兵不动,我想此人暂时不会进军,我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陈毅当即就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重新集结,准备下一场大战。此时的黄百韬西林急速行军,他本人倒是趾高气扬,黄百韬认为此战大有可为,他觉得粟裕肯定想不到自己会长途奔袭而来。
可惜黄百韬还是低估了粟裕的能力,加上他没能及时掌握区寿年兵团已经被歼灭的消息,从先机上来讲,黄百韬其实已经占不到便宜了。
什么是险仗?并不是冒着危险,不顾一切后果打的仗叫险仗!而是能在面临的险境中找到最合适的战机,一反常规获胜的仗才叫险仗!
面临战机的到来,粟裕是没有一丝犹豫的,他立刻将自己制定的新的作战计划传达给每一个纵队,具体作战计划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内容:
为了防止邱清泉兵团突然增援黄百韬,命令华野第3、10纵队迅速前往东线设立阻击阵地,一方面监视邱清泉的行动,另一方面随时阻击邱清泉的人马。
另一个可能和黄百韬兵团汇合的部队就是国民党整编第75师,下令让华野第8纵队的主力和第六纵队的一个师的兵力立刻前往何旗屯地区先歼灭敌人75师的剩余人马。
对于黄百韬兵团,虽然他们是作为奇兵出现,但是粟裕分析其长途行军,立足不稳,适合以优势兵力实行对其的包围,下令让华野的第1、4、6三个纵队从三个方向迂回,对黄百韬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这份作战计划中,粟裕在包围黄百韬兵团上动用的是华野最强的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的司令员是叶飞将军,第4纵队的司令员是陶勇将军,第6纵队的司令员是王必成将军,这三人的部队都是粟裕原先的华中野战军中最强的班底。
当各部队都到达指定位置后,粟裕下达了发起总攻的命令,我军三个纵队同时向黄百韬兵团发起猛攻,黄百韬大吃一惊,他雨点稀里糊涂,黄百韬此时才明白,粟裕并没有撤退,而是主动发起了进攻,黄百韬很诧异地说道:“这怎么可能?为什么粟裕调动了如此多的兵力,我们竟然毫无察觉!”
粟裕的行军本领是一只能怪艺术,这个闪光点和林彪一样,毛主席曾经评价过粟裕和林彪说道:“这两个人指挥风格不一样,但在某些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指挥大军快速穿插迂回是他们都具备的优秀能力!”
粟裕将军在地图前指挥作战的场景
毛主席的这句话说于1963年,当时杨成武陪伴在毛主席身边,一起去武汉等地视察,在路上毛主席在和杨成武等人的闲谈中说了这句话。
此时黄百韬大骂邱清泉鼠目寸光,当时他邀请邱清泉一起进军,但是邱清泉拒绝了他,黄百韬立刻致电整编75师和邱清泉兵团,此时整编75师已经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自身难保,能支援黄百韬的只要邱清泉兵团。
但是当邱清泉发兵来救的时候,他派出的部队遭到了我军两个纵队的阻击,一步也不能前进,邱清泉这时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他只能下令部队快速通过阻击阵地,前去支援黄百韬,但是时间是已经晚了。
这场战斗,黄百韬最让粟裕敬佩的地方出现了,我军的进攻速度很快,黄百韬顶在前面的两个团在一个小时内就被我军歼灭,此时黄百韬知道自己是等不来援军了,他大胆地将自己的主力集中到一处,发起反击。
根据以往的经验,国民党部队被我军包围后,一般都是固守求援,就算他们要突围,一般也是选择三四个方向突围,但是这一次黄百韬集中了所有的兵力盯着一个方向突围,这是出乎粟裕等人的预料的。
而且黄百韬的这个办法确实有用,他率部冲出了重围,并且黄百韬没有撤退,他率部准备反包围我军的一个纵队,粟裕立刻下令全军后撤,豫东战役到此划上了句号。
多年以后粟裕回忆此战说道:“我的军旅生涯中,有两次指挥作战最为紧张,豫东战役中黄百韬兵团突围以后给我军造成的险境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在粟裕眼中,黄百韬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弱!其实豫东战役之前,粟裕和黄百韬已经有过两次交手,一次是在苏中战役中,黄百韬被粟裕打得兵败而逃,另一次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当时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包围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黄百韬的第25军事最积极救援张灵甫的部队,当时陶勇的4纵正好有一个营的兵力堵住了关键阵地,要不然还真会让黄百韬得手。
豫东战役后,粟裕认为黄百韬的能力不在胡琏之下。
豫东战役的战略示意图
黄百韬和胡宗南、黄维、胡琏等人的经历不一样,他并非黄埔军校毕业,也不是那个讲武堂的高材生,黄百韬出身于旧军阀部队,曾经还有过被张宗昌俘虏的不光彩经历,他也不算是蒋介石信任的嫡系将领,他的上位之路是在抗战时期一步一步打出来的。
下一次粟裕和黄百韬的对决发生在淮海战役中,而这次对决,粟裕成为最终的赢家,黄百韬则彻底输掉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就不用多说了,后世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国民党部队失败的真正原因,关于这个问题,说法很多,其实这些人们总结出来的原因都是国民党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我军的作战目标直接就瞄准了黄百韬率领的国民党第七兵团,关于此战黄百韬的失败,公正地来讲,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在黄百韬一人身上,而要为此负主要责任的是当时国民党此战的总指挥刘峙,还有时任国民党第13兵团的司令李弥。
刘峙制定的昏庸战术是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主要原因,黄百韬多次在行军路上接到刘峙的不同命令,刘峙出尔反尔,几次更改行军方向,导致黄百韬在原地转了很久,这就给予我粟裕集结兵力的时间。
要知道粟裕大将抓战机的能力是一流的,刘峙犯下如此重大的失误,黄百韬在劫难逃,当时粟裕得知了黄百韬准备西渡运河,他下令部队立刻追击上去,就在黄百韬兵团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我军发起了进攻,首战黄百韬就损失惨重。
随后粟裕下令王建安和谭震林率领的山东兵团,加上陈士渠率领的华野的6个纵队分别从三个方向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了碾庄一带。
自此黄百韬的命运有了最终的定数,此时刘峙下令就近的李弥兵团前往碾庄救援黄百韬兵团,但是李弥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行军,他为了保持自己兵团的实力,加上他害怕自己的部队也被我军歼灭,选择从黄百韬兵团边上撤退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黄百韬兵团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地步。
除了军事行动以外,我军的政治攻势也取得很大的成果,在合围黄百韬兵团之前,在我军的努力下,原先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张克侠将军率领2.3万人在台儿庄起义,彻底断绝了黄百韬的退路。
此战的过程不必多说,自然是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全歼,而黄百韬本人也在此战中战死,关于黄百韬死亡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说黄百韬率部想要突围,被我军的一颗炮弹击中,直接被炸死,另一个说法是说黄百韬自知自己无法突围成功,便留下了一封遗书后开枪自裁了。
但无论这两个说法哪个是真的,黄百韬确实已经在此战中死去了。后世很多学者从一些资料中发现一件事情,就是黄百韬战死的消息传到粟裕耳中以后,粟裕当场晕倒在地,这件事情是否属实呢?
根据皮定均将军的日记来看,这件事倒是真实存在的,皮定均将军写道:“黄百韬被击毙的消息传来后,粟裕司令听说后脸色发白,数秒后晕倒在地,当时几个警卫员立刻将粟裕司令送到了后方治疗。”
皮定均将军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但是粟裕并不是黄百韬被击毙而晕倒,虽然粟裕大将对黄百韬的能力有很高评价,但是他并不会因为黄百韬的死而伤心,这件事情只是凑巧罢了,粟裕将军晕倒的原因是,由于指挥淮海战役,粟裕将军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导致旧伤复发,这才晕倒了。
只不过粟裕将军晕倒的时候,正好有人在向他汇报黄百韬被击毙的事情而已,于是这件事情就被后世之人过分解读了。
粟裕将军曾经多次在指挥中负伤,水南战斗中,更是有三颗炮弹的碎片打进了粟裕将军的脑袋,淮海战役粟裕要指挥全局,压力很大,加上连日操劳,旧伤复发才是他晕倒的真正原因。
也因此粟裕将军没有担任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总指挥,第二节阶段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围歼了黄维兵团,此战是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粟裕则率领华野部分主力负责了阻击任务。
但是到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粟裕的身体有所好转,他又重新负责了战役的总指挥,将杜聿明等人的人马全部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