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以党建护航科研教学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吴艳团队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论文《电场诱导异质界面金属态构建超质子传输》。

“党组织的凝聚力让团队充满了战斗力,而作为党支部要把党的先进性转化在科研创造性上,体现在党员的行动力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化学系第一党支部书记吴艳说。

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科研才会有方向感

“抓好基层党建,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院,要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工作优势转化科研创新优势,真正为党为国为民做贡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党委书记黄菊说。作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入选创建单位,材料与化学学院党委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从政治上看问题、作决策、出成果。

“党和国家的决策里蕴含着科研先机,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让老师体会到科研政策是产生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党员教师严春杰教授介绍,稀土是重要战略物资,作为科研工作者,对国家战略要主动了解、关心与融入。近年来,严春杰教授团队深耕稀土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获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7年度十大优秀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以党建护航科研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田熙科教授在广东梅州大浦蜜柚基地现场指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科研才会有方向感,能更好把所研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材料与化学学院副院长田熙科深有感触。他带领富硒生态农业团队,在湖北恩施、黑龙江宝清等地进行富硒茶叶水稻玉米的研发培植,积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

“从政治上看问题做决策是一方面,从政治上融入与动员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科研不能是单打独斗,必须进行集成创新。”材料与化学学院采取横纵结合,推进党支部、党员与科研团队融合发展,把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到科研攻关中,把党员模范作用做实到科研争先中。目前学院已形成18个科研团队,党员骨干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联五化”,力促进师生创新发展

材料与化学学院党委实行“三联五化”,即一个教师支部联系一个学生党支部,一个研究生党支部联系一个本科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联系一个班团支部,做到学院各层次各类型党支部整体关联带动,做到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化,党员师生主题常态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组织化,本研融合一体化,长幼契合典型化,充分发挥组织力促进师生创新发展。

“联系不是日常联系或网络联系,涉及班级全面建设发展,包括班风学风、科研创新、素质能力发展等各方面。”2201701班学生党支部李海涛说。这个党支部联系的030171班(团支部),在疫情期间广泛动员同学们克难学习,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活动,引领学生强化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以党建护航科研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开展“身边的化学”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师生话中化”是学院党委推出的特色党建品牌活动。由党员师生主动参与发起,让学生心理话、教师的知心话在同一个场景化成,目前已累计20余期。党员教师李辉以自己的国内外求学以及处理学生工作与科研的关系为大家做讲解交流,她说现在的大学生紧跟时代、思维活跃、想法新颖,跟他们交流对自己教书育人很有帮助。“我们在交流中更能碰出火花,当我们把科研和祖国建设、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的时候,也会发现科研并不枯燥而且充满乐趣。”鞠浩楠同学说。

把智力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

学院党委近两年来引育优秀人才20多人,形成了年轻教师多、海外留学背景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能力、发展动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以党建护航科研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艳老师团队在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年轻教师与青年学生一起,教学相长,教研并举,就会迸发强大的创造活力。”青年教师鲁立强介绍,在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赛事中,青年教师党员奉献在前、冲锋在前,为培育和产出更多创新人才的贡献越来越大。吴艳老师注重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思考过程教授给学生,她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研理想,强化他们攻坚“卡脖子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组织部部长储祖旺表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型组织,教师党员作为先进创新群体,应用自己先进技术与创新能力来实践党的先进性与创造力,不断反哺党建工作活力。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夏帆在主题党日活动中,以“科技战疫”为主题分享了科研感想,他说在阻击疫情过程中,科技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后我们更要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科研方向,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高校贡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张锐通讯员余江涛、魏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