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作者:Beiqing.com

由刘江执导,集结了国内百余位实力演员联袂出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正在东方卫视等平台热播中。作为一部横跨35年,展现中国共产党历程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以平凡视角拍伟人。日前,刘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按照故事规律讲党史,在遵循故事规律的基础上,将伟人平凡化,将纪实诗意化,将冲突细节化。而且,直到现在他还在改片子,还在不断去修改后面的剧集。在创作过程中他流的眼泪太多了,经常感觉自己在“燃烧”,被感染,他也希望这种“燃烧”能感染到大家。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讲述横跨35年的故事。

创作:将故事讲好看

《光荣与梦想》展现了从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事件为经,以人物为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剧中着重展现了当时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局势,例如呈现了中共一大从会议组织到通过决议,中途临时更换会址、南湖遇险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光荣与梦想》涉及了很多历史事件。

本剧导演刘江此前执导过谍战剧《黎明之前》、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青春励志剧《归去来》、年代剧《老酒馆》等作品,《光荣与梦想》是他首度触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其中,剧里的历史名人多达400余人,拍摄场景达700多个。而在刘江看来,《光荣与梦想》毕竟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一部专题片,而是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片,故事承载的载体虽然是党史,但是要按文艺作品的故事规律来讲述党史,将故事讲好看。“党史和故事是有很大区别的。党史的主体是党,是抽象的一个主角,是一定的群像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党的概念。可是故事是写人的,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这就是很大的不同。”

由于时间跨度大,剧中各种制式的服装都要一一核对,确保准确无误,符合年代背景。刘江坦言,党史是不能变形的,它是有据可查的,而故事本身又带有戏剧性,其中虚实之间是有冲突的地方的,也是本剧创作中的难点。“但是我想清楚一点,党史是作为我不能错的底线,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条。另外所有的构成必须要用故事规律来写,故事规律来写冲突,要有细节,要‘诗化’地去处理这个鸿篇巨制。”

开篇:5分钟跳转三个时空

《光荣与梦想》全剧开篇以“纪实”切入,1982年,杨开慧烈士故居修缮。在墙缝中,泥瓦匠发现了当年被藏砌在墙里的杨开慧手稿诗《偶感》。在手稿“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的吟诵中,镜头一转来到了1970年,晚年的毛泽东看着杨开慧和孩子的旧照。镜头闪切间,倒回到了1919年湖南“驱张”学生游行的街头。开篇5分钟的时间就跳转了1982、1970、1919三个时空。对于这个开篇的设计,刘江说,他希望从一个共产党人的家庭角色来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杨开慧作为一名烈士,她是以一个妻子身份给丈夫写着思念的诗,而毛泽东作为丈夫,思念妻子、思念儿子,“我想以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来进入他们的革命岁月,这是这部戏的一个创作初衷,就是想把伟人拉到一个凡人的视角,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视角,作为丈夫、作为妻子、作为父亲、作为母亲,而不是作为革命者、烈士来进行部署,这样能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剧中展现了毛泽东作为父亲、丈夫的一面。

《光荣与梦想》第一集中,青年杨开慧的一封书信递到老年毛泽东手中,一句“心怀常郁郁,何日重相逢”牵动了观众的万般心绪。在刘江看来,恰恰这封信最心碎的地方是,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件,毛泽东这一辈子都不知晓,也没有读到过。信件1982年才出土,而毛泽东1976年就去世了。“对于这个令人心碎的遗憾,我们在创作表达上,完成了一个似乎让他听到了的,一种来自意念上的‘穿越’。这种遗憾的弥补,在艺术真实上是可以的。”

风格:表现一个 “诗化”的世界

从杨开慧念诗的声音做背景音,结合书信镜头,声画结合,音乐慢慢响起来,全剧从一个纪实的生活面貌,通过音乐“介入”的形式,表现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剧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的“诗化”处理,比如毛泽东看到杨开慧的遗物,脑海中闪现着两人牵手的画面;再比如说李大钊走在刑场,提供了仰角的一个宏伟的后背画面;以及杨开慧牺牲的现场,镜头前景的梅花树;还有杨开慧牺牲弥留之际,看见毛泽东,这些诗化的镜头在刘江看来,都是人性人情的一种外化。“杨开慧最后的灵感就来自我母亲弥留之际的感受。这些画面都是来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都是内心‘诗’的一种外化表现。”

此外,刘江还在剧中大量运用了背景音乐,可以说音乐无处不在。“剧中每一个音乐都是我的语言,没有音乐的素材是形骸。它的停顿、张弛、起伏、色彩,如果没有这个音乐‘参与叙事’,它形成不了‘诗化’的试听感觉。”

主线:毛泽东作为主线穿起来很多珠子

《光荣与梦想》从建党写到抗美援朝胜利。三十五年的跨度,没有主场景,而且它的脉络、路线非常复杂。目前呈现的剧情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的视角讲故事,刘江表示,如果是真正按党史走,那线索就不一样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剧中没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驴车”。“因为我是从毛泽东的角度来讲,是跟着人走,跟着毛泽东的成长走。作为一个革命学生,从‘驱张’开始,到知道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之后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再成为一个党员,完全按照这样一个主线脉络展开。”刘江坦言,毛家的这条线,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父亲、是儿子。“杨开慧对于儿子的这种情感、毛泽东父子重逢、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条线一直是最触动我。”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黄晓明饰演周恩来。

同时,《光荣与梦想》又不是一部毛泽东传记,它是一部群像戏,是有主次的,所以它是线性加章回的结合,其中毛泽东作为主线穿起来很多珠子,有一些人物在某些阶段是闪光的。比如说在黄埔军校的陈赓就是闪光点之一;周恩来是工人运动的一个主要领导者,这个时候毛泽东不在主线上,他是作为一个副线,平行着进行的。刘江坦言,实际上有时候“焦点”也是让位给“单元”的。比如说方志敏、瞿秋白这些人的牺牲,是作为一个单元出现在主线之外的一个情节。大主题包容着各种故事,包容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光时刻。所以除了毛泽东的奋斗史,还穿起了很多这样的单元,还有白求恩,还有很多小战士,比如说曹渊、卢德铭这些牺牲的共产党员。

主题:信念和牺牲

《光荣与梦想》的主题贯穿始终都在讲信念和牺牲。剧中描写了很多人的牺牲,每个人的牺牲刘江都给他(她)一个黑白仪式感的瞬间,每个人还都不一样,这是刘江用心设计的。谈及“牺牲”,刘江表示,正因为每个人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可是共产党人可以为了一种别的东西,毅然放弃自己生命,杨开慧、方志敏都是这样。那个时候只要写投降书,任何人都可以活下去,比如杨开慧,就凭母亲这个身份,她都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选择投降与迂回活下来。但是在这些共产党人看来,如果这么做,会影响到很多人的革命意志,所以他们选择了大义凛然地赴死。“这个比生命更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

《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用艺术真实弥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遗憾

革命者慷慨赴死。

剧中瞿秋白牺牲的场景,是刘江单独加的戏。刘江看了关于瞿秋白的文章,他的遗照就像是一个旅游者在风景区拍的一个纪念照,神情自若,头发一丝不乱,穿着马裤还在微笑。看到他的照片,刘江想,什么心态才能这样?“这些革命者没有一个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没有一个是为了谋权谋利。他们衣食无忧,却为了理想可以放弃生命。”那么,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理想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刘江说,这也是全篇的“魂魄”,“我们为什么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就是告诉观众,这些人不是神仙大圣,他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此外,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战场场面,运用科技手段还原了长征、各大战役等历史场景。刘江坦言,拍战争戏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什么是革命的氛围,或者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闹革命不是儿戏,不是请客吃饭,是抛头颅洒热血。如果我不这么去表现,可能就会理解不到他们的英勇。比如像东征的时候,这些人这么年轻就上战场,大家会很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英勇,由内而发地对他们肃然起敬。战争就是残酷的,不是说打两下就完了。”

——导演谈创作——

#拍摄困难#

刘江:这个戏900多个场景,没有主场景。一般的故事,四五十集的戏200多个场景就够了,可是我们这个戏高达900多个场景,是非常不符合制作规律和制片规律的。我们包揽了横店所有场景,还辗转9个地方。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剧组1600多人,400多个角色,这样一个大队伍,还要反季节拍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因为剧情需要,演员们还要穿上厚衣服,团队中每天有二三十人中暑,有人专门负责天天往医院送人。但这样大家都克服了,这一点和剧中人一样,我们也是有着内心的理想,所以才能坚持下来,苦一点不算什么。

#剧本确立#

刘江:我刚接到任务时没有剧本,连剧名也没有,只有对拍摄内容的要求。要写党史,主角是毛泽东,要从“一大”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又说写到抗美援朝胜利,因为那是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标志。紧接着2020年“七一”就要开机,时间非常紧张,等于拿到初稿就拍了。但是我自己做了很多的思考,很多细节也都是二度创作的。历史上的一些关键细节是不能瞎编的,我们都是经过仔细认真考究的,我们用我们的专业能力把它努力还原,我们要把真事说的更真,才会更有感染力。

剧本是从春节后3月份开始写,一直到7月开机前写完。编剧也是真的熬得瘦了十多斤。但是酝酿、思考的过程,我的脑子都没停过,包括在做后期的剪辑过程中,用哪个音乐、用什么样的音乐,脑中一直伴随着这些问题。领导也给了我很多支持,有些有建议的文章,也给我看。我也是不断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才有了现在完成的这个效果。

#拍摄红色作品心得#

刘江:其实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区别,只是载体不一样,要求不一样。我能做的就是讲故事,只是这种题材难度更大,更能激发我的创造力。拍摄中我跟党史专家们的磨合,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这种激发和补漏,有很多东西是出不来的。

#播出之后感想#

刘江:昨天我还在改片子,还在不断去修改后面的剧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真诚创作,能让大家更了解党史;也能在了解党史的同时,给大家带来愉悦。在创作过程中我流下的眼泪太多了。我经常感觉自己在“燃烧”,被感染,也希望这种“燃烧”也能够感染到大家。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陈荻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