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黏黏书怪

《圣殇》是导演金基德很著名的一部片子,得了金狮奖,据说在欧洲首映时一票难求。虽然得了大奖,却也争议不断。
有人赞誉它是文艺片的佳作,也有人调侃说这年头不靠“伦理”和“性”就拿不了奖似的。豆瓣评分还不错,但这么大的奖没过8分又好像说不过去。
其实在《圣殇》这部电影中,导演将资本社会高度发展下人性的阴暗集合在李江道身上,于是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冷酷、残忍,还有“性压抑”的这么一个角色。
李江道的“性压抑”是个很巧妙的设定,正是他渴望爱却又拒绝爱的矛盾心理导致了他长期以来的压抑。
他在人们眼中就是一个恶魔,为了催债他可以随意地弄残人家一只手或一条腿,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直到“母亲”的出现才慢慢改变了他。
李江道本是一个弃婴,却突然出现一个自称他妈妈的女人,而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李江道是促使女人儿子自杀的凶手,女人要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报复李江道。
女人要让李江道体验到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才假装他的母亲,给他关爱,计划着某一天死在他面前。
对李江道来说,他从“母亲”身上摄取的不单单是亲情,而是他所缺失的一切情感。他也开始从一个机械式的“杀手”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人。
电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金钱是罪恶的根源”。在利益的趋势下,有太多李江道这样的“机械人”,他们没有情感,没有温度,变成了利益的奴隶。也有人为了钱生,为了钱死。
这也是很多文学和电影经常表达的主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计》,将资本主义发展下人性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金基德来说,他想讲的不是人性冷漠,而是救赎。所以“母亲”的出现使他慢慢发生改变,他开始同情那些欠下债务的人,并且辞掉讨债的工作,怕母亲遭到报复。
而讽刺的是,“母亲”激发着他的善良,却是为了将他拉入另一个深渊。
李江道越来越依赖“母亲”,“母亲”离实施计划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天,“母亲”打电话给李江道,弄出一副被人绑架的样子,然后就消失了。
李江道开始四处寻找“母亲”,这也是他的救赎之旅。他找到那些被他弄残废的人,看到他们窘迫的生活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孽。
他在借给人钱的同时让对方签一份保险协议,到时候还不上钱就把对方弄残,从而换取高额的保金。所以“母亲”才会说李江道是用钱考验人性的恶魔。人为了借到钱什么都肯做,什么都肯答应,这是人性中的贪婪和侥幸心理,李江道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能追回一笔笔债务。
现在,他看到那些因自己而残废的人苟延残喘地生活,心中开始有同情。“母亲”按照自己的计划把李江道引到一所废弃的大楼前。于是“母亲”开始了她的表演,佯装身后有人要推她下去,李江道苦苦哀求,希望用自己的命换“母亲”的命。“母亲”是真心可怜李江道,但还是纵身跳了下来,死在李江道面前。
“母亲”要做的就是让李江道忏悔一生,这比杀死他更残忍。虽然李江道发现了“母亲”一直在骗他,但他还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像个孩子。
最后,李江道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
江道把自己绑在车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电影中有几个设定是导演精心设计的。</h1>
第一,这是一个游荡在法律之外的故事。无论李江道如何作恶,都没有人报警,似乎这是不存在正义的世界。仔细回味就会发现,导演并不想让公理过介入这个故事。他要用“爱”完成救赎。
第二,电影多次提到“金钱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也可以将人类文明理解成为换一种“文明”的方式进行争斗。这个方式就是资本竞争,如同野兽争夺食物和领域,人类在争夺金钱,资源,地位和各种优先权。在这样的竞争下,金钱不再是方便交易的货币,而是“猎物”。
第三,金基德的这部电影“装”的的确很大,他把人性中的丑恶变成了一个缺失爱的孩子,只要重新找到爱,即使是恶魔也可以被救赎。
<h1 class="pgc-h-arrow-right">总结:</h1>
金基德在展现商业元素的能力上还是要差一些的,电影的复仇情节很容易猜到,悬念构造的也不十分巧妙。但作为拿到金狮奖的文艺电影,确实能给人很多启示。
历史总是惊人的形似,欧洲在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唯利是图,到处都是冷漠的人心,卡夫卡将这一切写了下来。美国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人心也就跟着浮躁起来,于是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日本也是如此,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自杀率也跟着起来了。
在中国,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第一次兴起就形成了糜烂混乱的社会,才有了《金瓶梅》这样的奇书。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要经济飞速发展,人心必然贪婪,人性的丑恶也必然暴露出来。金基德似乎想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那就是“爱”。
人心总要被什么东西填满,那为什么一定都是钱呢?留一部分给亲情,爱情,友情,留一部分给陌生人,最后再留一部分,留给远方和梦想。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