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谱法与宫调理论体系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8)
向阳光

一、记谱法
1.【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只记录弹奏音位而不记录音名,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
2.【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3.【玄索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琵琶、五弦琵琶、筝等弹弦乐器的记谱法。用20个谱字记写曲项琵琶的20个音位。五弦琵琶则有26个音位,用26个谱字记写,它属于“音位谱”系统。
4.【律吕字谱】:用十二律律名的第一个字记录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注在歌词的右边。
二、宫调理论
1.【六十调】,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即十二个调高,每种调高都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2.【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3.【八十四调】,最早提出“八十四调”理论的是梁武帝(萧衍),《隋书·音乐志》记载,他自造四通十二笛,又引入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故十二笛可得八十四调。
隋代音乐家郑译在龟兹大音乐家苏祗婆
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五旦七声三十五调”理论的启发下,也在琵琶上实验,认为“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和八十四调”,便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的主张,即十二个半音轮作调首,构成十二均(亦称“宫”),每均上又构成七种调式。换句话说,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高可以有七种调式,是十二律和七声“旋相为宫”。它以七声音阶中的任何一音为主,构成不同调式和十二律旋相为宫时,在理论上可以获得八十四调。
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运用“改弦移柱”的方法“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合八十四调。
祖孝孙是跨隋唐两朝的音乐官,他强调一均中包含的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十二均上形成的“六十声”。而其“变徵调式”和“变宫调式”都是比他们低一律的“徵调式”和“宫调式”。王朴是五代时期律学家,他说“均有七声,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他的八十四调其实是“八十四均”。
4.【二十八调】,又名“燕乐二十八调”,或称“俗乐二十八调”,就是在七种调高上建立四种调式,或在四种调高上建立七种调式。
七宫则是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每宫(亦称“均”)包含宫、商、羽、角四种调式。但其中所谓角调,按古音阶观念并非正角调,而是变宫调。以黄钟宫为例,四种调式的主音位置如下: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十二律名)
1 2 3 #4 5 6 7(古音阶)
4 5 6 7 1 2 3(新音阶)
宫 商 羽 角
调 调 调 调
(四种调式的主音位置)
原因是唐代燕乐实际运用着三种音阶,即古音阶、新音阶和燕乐音阶。二十八调中的角属新音阶,相当于古音阶徵音为宫的角调,所以角调亦称“徵角”。
对二十八调的实质认识,历来存在歧见。简单地说,常用乐调有着“七宫四调”(七种调高,每个调有四种调式)和“四宫七调”(四种调高,每个调有七种调式)两种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