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盗墓圈的寻墓高人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者看家本事是什么?我告诉你,并不是打洞,而在寻墓!

会寻墓的盗墓者,才算是真正的盗墓者,如果盗现成的墓,谁都会——现代盗墓者基本都是这样,屡屡传出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墓被盗,就是这样不入流的盗墓者干的,借用什么金属探测仪、地下成象仪就拉伙盗墓了——如果他们的古代前辈知道,会笑掉牙的。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所以,盗墓高手都擅长寻墓。与风水圈的堪舆大师一样,“三年寻龙,七年点穴”,要有十年之功,才能找到龙脉、点定真穴,非长时间观察和积累,不可能成为盗墓高手。

在近代,圈内对洛阳盗墓者的评价是很高的。为什么?就是他们能看土找墓,怀揣一把洛阳铲走遍中国。

洛阳北郊的邙山,过去是达官贵人们的终眠之地,所谓“活在苏杭,死葬北邙”就是这意思。但千百年过来,风雨侵蚀,沧海桑田,地形地貌早变了,那些随葬丰厚的墓葬基本上都隐身于地下,想盗得这些墓,就得找到墓的隐身之地。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在这种情况下,洛阳本地的盗墓者发明的探墓工具——洛阳铲,练就了寻墓的本事。

有墓葬的地方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古代盗墓高人往往擅于从地表发现隐没的墓葬——不借助任何工具,便能看出地下是否有墓,有什么样的墓。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现代考古探查地下墓葬现场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很专业的盗墓者,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支专业盗墓队伍,就出现在曹操的军中,现在网友常说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便是曹操军中的专职盗墓者。

曹操手下有一位大师级人物,非常厉害,一看就能看出地下是否有墓,不借助于任何工具,一看一个准,绝对不会看走眼。

这个人叫王粲,简单说一下其人。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王粲塑像

王粲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才子之一,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另外6人是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王粲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汉语言专业毕业的网友都应该知道的。

最早发现王粲才学的,是与曹操关系甚好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带到长安,地年只有15岁的王粲也跟着去了。蔡邕时任左中郎,初一见面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是奇才,自愧不如。蔡邕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爱才心切的蔡邕,把自家的藏书全都送给了他。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建安七子塑像

但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用今天的话不说,是X二代,但很长时间怀才不遇。

17岁时王粲受司徒征辟,被召为黄门侍郎,因长安局势混乱,终未能赴任。不久,王粲投奔荆州牧刘表,但刘表以貌取人,加上王粲不拘小节,王粲不被器重,过着流寓生活,无法施展抱负。

但他为刘表起草的“一论二书”,让他名声大起,举国人知。一是讨伐长沙太守张羡的《三辅论》,一是袁绍病死,为其二子袁谭、袁尚写的劝和书《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东汉末形势图

刘表死后,王粲归附曹操,得到曹操的赏识和器重,方才华大展。

王粲的寻盗本事,就是跟随曹操南征北过程中显露出来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征蹋顿。

蹋顿是东汉末辽西乌桓首领。当年八月,在柳城白狼山之战中,曹军大破乌桓和袁绍的军队,曹军先锋张辽将蹋顿斩杀于阵中。

在北征过途中,王粲随曹操来到一个山岭上,远望而去,见一高岗光秃秃的,不生草木,与旁边杂草丛生的景象明显有异。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曹操(现代剧照)

曹操:怎么回事?

王粲说:下面有古墓。

曹操:何以肯定?

王粲:墓主生前长期服用保康药礜石,下葬时墓穴里又放置了不少。时间久了,墓里毒气蒸发出来,导致地表草木不生。

曹操:当真?

王粲:可以肯定 !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五石散原料,其中必有礜石

礜石,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东汉末流行的长生健保药“五石散”原料之一,有青分石、白礜石、鼠乡、泽乳、太白石、石盐等别名,现代化学实验室化验分析,它是一种有毒的硫化物类矿物。其毒性秦汉人已发现了,《淮南子·说林训》有“人食礜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飢”一说。

为了验证王粲说的准不准,曹操当即命令士兵,将岗地挖开,下面果然有大墓,墓穴里满是礜石。

此事记载于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搜神记》也有记载。原文是: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气蒸出外,故卉木焦灭。’ 即令凿看,果大墓,有礜石满茔。一说,粲在荆州,从刘表登鄣山,而见此异。曹武之平乌桓,粲犹在江南,此言为当。”

王粲这种超常功能,应该来源于他的悉心观察和对过去葬俗与生活习俗的了解。

古人有条件的人下葬时,都会在墓穴中、棺材里放置防腐材料,要对尸体作防腐处理,甚至在临死前,便开始喂食这类东西,礜石、朱砂、水银都是古代贵族常用的防腐材料。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现场,因放置朱砂,墓底呈红

这些有毒物质散发到地表,既污染空气,也影响环境,草木难长,虫蚁不生,故而显现出异常的地表特征。

王粲就是根据这个情况和现象,知道地下有墓葬的。

像王粲这样,通过观察地表发现地下墓葬,很多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当然,通过观察地表来寻找地下墓葬方法很多,因地制宜。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坟头不长草

一般古墓封土都用掺有石灰、碎砖石的人工土封填、夯实,结实无比,很难长草。即使能生长植物,也与周边正常土壤上长的不同,矮小、稀瘦,遇到到这样的地方就要多留神了。

再比如,盗墓者喜欢在非正常天气出没野外,清末南派盗墓高手、广州人焦四就是这样,他喜欢在风雨大作的天气出去。

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容易找到地下墓葬,尤其是大墓。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墓葬塌陷

由于墓上封土是人工夯打过,含有杂质,吸水率和地表温度都与正常不同,从而显示不一样的干湿状况——一般地下有墓的地方,夏天雨容易干,冬天雪容易融化。

再比如,有墓的地方平常不容易看不出凸凹,一旦有雨雪就会露出原形,有的甚至会塌陷——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真实的存在。

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阴天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