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圈的尋墓高人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盜墓者看家本事是什麼?我告訴你,并不是打洞,而在尋墓!
會尋墓的盜墓者,才算是真正的盜墓者,如果盜現成的墓,誰都會——現代盜墓者基本都是這樣,屢屢傳出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墓被盜,就是這樣不入流的盜墓者幹的,借用什麼金屬探測儀、地下成象儀就拉夥盜墓了——如果他們的古代前輩知道,會笑掉牙的。

是以,盜墓高手都擅長尋墓。與風水圈的堪輿大師一樣,“三年尋龍,七年點穴”,要有十年之功,才能找到龍脈、點定真穴,非長時間觀察和積累,不可能成為盜墓高手。
在近代,圈内對洛陽盜墓者的評價是很高的。為什麼?就是他們能看土找墓,懷揣一把洛陽鏟走遍中國。
洛陽北郊的邙山,過去是達官貴人們的終眠之地,所謂“活在蘇杭,死葬北邙”就是這意思。但千百年過來,風雨侵蝕,滄海桑田,地形地貌早變了,那些随葬豐厚的墓葬基本上都隐身于地下,想盜得這些墓,就得找到墓的隐身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洛陽本地的盜墓者發明的探墓工具——洛陽鏟,練就了尋墓的本事。
有墓葬的地方總會留下蛛絲馬迹,古代盜墓高人往往擅于從地表發現隐沒的墓葬——不借助任何工具,便能看出地下是否有墓,有什麼樣的墓。
現代考古探查地下墓葬現場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很專業的盜墓者,中國盜墓史上第一支專業盜墓隊伍,就出現在曹操的軍中,現在網友常說的“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将”,便是曹操軍中的專職盜墓者。
曹操手下有一位大師級人物,非常厲害,一看就能看出地下是否有墓,不借助于任何工具,一看一個準,絕對不會看走眼。
這個人叫王粲,簡單說一下其人。
王粲塑像
王粲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才子之一,東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另外6人是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桢。王粲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并稱“曹王”——漢語言專業畢業的網友都應該知道的。
最早發現王粲才學的,是與曹操關系甚好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帶到長安,地年隻有15歲的王粲也跟着去了。蔡邕時任左中郎,初一見面就覺得這孩子不一般,是奇才,自愧不如。蔡邕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愛才心切的蔡邕,把自家的藏書全都送給了他。
建安七子塑像
但王粲出身于名門望族,用今天的話不說,是X二代,但很長時間懷才不遇。
17歲時王粲受司徒征辟,被召為黃門侍郎,因長安局勢混亂,終未能赴任。不久,王粲投奔荊州牧劉表,但劉表以貌取人,加上王粲不拘小節,王粲不被器重,過着流寓生活,無法施展抱負。
但他為劉表起草的“一論二書”,讓他名聲大起,舉國人知。一是讨伐長沙太守張羨的《三輔論》,一是袁紹病死,為其二子袁譚、袁尚寫的勸和書《為劉荊州谏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
東漢末形勢圖
劉表死後,王粲歸附曹操,得到曹操的賞識和器重,方才華大展。
王粲的尋盜本事,就是跟随曹操南征北過程中顯露出來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征蹋頓。
蹋頓是東漢末遼西烏桓首領。當年八月,在柳城白狼山之戰中,曹軍大破烏桓和袁紹的軍隊,曹軍先鋒張遼将蹋頓斬殺于陣中。
在北征過途中,王粲随曹操來到一個山嶺上,遠望而去,見一高崗光秃秃的,不生草木,與旁邊雜草叢生的景象明顯有異。
曹操(現代劇照)
曹操:怎麼回事?
王粲說:下面有古墓。
曹操:何以肯定?
王粲:墓主生前長期服用保康藥礜石,下葬時墓穴裡又放置了不少。時間久了,墓裡毒氣蒸發出來,導緻地表草木不生。
曹操:當真?
王粲:可以肯定 !
五石散原料,其中必有礜石
礜石,是一味傳統的中藥材,東漢末流行的長生健保藥“五石散”原料之一,有青分石、白礜石、鼠鄉、澤乳、太白石、石鹽等别名,現代化學實驗室化驗分析,它是一種有毒的硫化物類礦物。其毒性秦漢人已發現了,《淮南子·說林訓》有“人食礜石而死,蠶食之而不飢”一說。
為了驗證王粲說的準不準,曹操當即指令士兵,将崗地挖開,下面果然有大墓,墓穴裡滿是礜石。
此事記載于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搜神記》也有記載。原文是:
“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 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茔。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
王粲這種超常功能,應該來源于他的悉心觀察和對過去葬俗與生活習俗的了解。
古人有條件的人下葬時,都會在墓穴中、棺材裡放置防腐材料,要對屍體作防腐處理,甚至在臨死前,便開始喂食這類東西,礜石、朱砂、水銀都是古代貴族常用的防腐材料。
山西绛縣橫水西周墓發掘現場,因放置朱砂,墓底呈紅
這些有毒物質散發到地表,既污染空氣,也影響環境,草木難長,蟲蟻不生,故而顯現出異常的地表特征。
王粲就是根據這個情況和現象,知道地下有墓葬的。
像王粲這樣,通過觀察地表發現地下墓葬,很多老盜墓者皆深谙其道。
當然,通過觀察地表來尋找地下墓葬方法很多,因地制宜。
墳頭不長草
一般古墓封土都用摻有石灰、碎磚石的人工土封填、夯實,結實無比,很難長草。即使能生長植物,也與周邊正常土壤上長的不同,矮小、稀瘦,遇到到這樣的地方就要多留神了。
再比如,盜墓者喜歡在非正常天氣出沒野外,清末南派盜墓高手、廣州人焦四就是這樣,他喜歡在風雨大作的天氣出去。
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這樣的天氣,容易找到地下墓葬,尤其是大墓。
墓葬塌陷
由于墓上封土是人工夯打過,含有雜質,吸水率和地表溫度都與正常不同,進而顯示不一樣的幹濕狀況——一般地下有墓的地方,夏天雨容易幹,冬天雪容易融化。
再比如,有墓的地方平常不容易看不出凸凹,一旦有雨雪就會露出原形,有的甚至會塌陷——這并不是什麼迷信,而是真實的存在。
陰天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