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大约要10分钟!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同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但在历史上,日本的文化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即使日本政府绞尽脑汁想摆脱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文中至今仍然使用大量汉字,再比如日本的茶道。

徐福东渡求仙
早在2200年前的秦代,秦始皇派遣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东渡大海求仙,最后不知所踪,徐福到底去了哪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和老子出函谷关失踪一样最神秘的几起“失踪事件”之一。民间传说,徐福到了日本,并同当地的土著居民通婚和杂居,形成了今天的大和族。直到今天,在日本各地伫立着许多纪念徐福的雕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福东渡日本的真实性。更有传言说,徐福可能就是日本的第一代王“神武天皇”,要不然,日本也不会有这么多纪念徐福的雕像。
历史明确记载的中日交流发生在唐代,日本政府派遣大量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圣德太子效仿唐帝国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由野蛮的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供奉徐福的日本神社
此后,中日两国直到19世纪中期基本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尽管期间丰臣秀吉曾经侵略朝鲜而同明王朝发生战争,但因为没有波及中国国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进入19世纪后,实行闭关锁国国策的大清帝国终于消耗掉了她的“红利期”,露出了孱弱不堪的真面目。而此时因为欧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欧美列强亟需扩展海外市场,掠夺战略资源,瓜分殖民地的高潮即将来临,随着美洲、亚洲大部分落后国家的沦陷,欧美列强又把殖民的獠牙瞄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的两艘军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这头猎豹一得手,又引来豺狼和鬣狗,从此,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而十九世纪中前期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同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样的孱弱不堪,同样面临着被瓜分的悲惨命运。1853年,日本接受美国国书,国门被迫向列强开放,史称《黑船事件》,此后日本被迫与欧美列强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安政五国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安政五国条约》使日本丧失了司法权,沦为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
中日甲午战争
由此可见,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两国几乎同时都受到了欧美列强的瓜分和掠夺,都沦为了欧美的半殖民地,各自国家和民族都到了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都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最标志性事件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
然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并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道路,反过来又侵略中国,成为“瓜分世界的新玩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百日维新没能完成拯救腐朽的清帝国的使命,中国半殖民地社会进一步加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明治维新的经过和主要内容
1.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家庭手工业和家庭作坊的出现,造就了“产业工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工商阶层力量逐渐壮大,旧制度制约了工商阶层的发展,因此他们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因为列强的入侵,造成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分化,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翻地诸侯)、中下级武士和要求进行改革的商人结成政治性联盟,成为“维新派”的中坚力量。
明治维新
2.经过和主要内容
自19世纪起,日本城乡农民和市民暴动频发,加之被迫签订屈辱条约,幕府威权丧失。西南各藩中下级武士和商人结成联盟,发动“尊王攘夷”运动,受到幕府和列强军队联合镇压。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日本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推翻幕府统治才能富国强兵,并放弃攘夷,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农民、市民也加入倒幕洪流。
在倒幕力量的强大攻势下,1867年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给天皇。不久德川庆喜因不满天皇要求其“辞官纳地”,戊辰战争爆发,1869年,日本全境统一,天皇全面执掌大权。1877年,幕府残余势力被肃清。
1868年10月,天皇睦仁改元明治,明治维新由此得名。明治维新的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日本开始加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度,建立新军和警察队伍。“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和管理办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发展。“文明开化”就是考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的经过和主要内容
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此时资本主义空前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对中国的有识之士起到了示范作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触动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自强的动机,已具备改革的思想基础。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具备了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经过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却播下了思想的火花。
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行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引下,“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被证明并不能拯救苦难的中国。
早期的许多维新派人士参加了“洋务运动”,他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制器”技术是不够的,要想救亡图存,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虽然他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却对康有为、梁启超新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广泛影响。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含洋务派)就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实施变法、要不要改革教育制度开展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辩,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并使更多进步人士加入维新阵营。
1895年,康梁在《马关条约》签定之际,联合1300名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但因顽固派阻挠,上书没有交到光绪帝手中。
此后,维新派在各地创立《万国公报》《时务报》等报刊,宣传新思想新主张,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得到有识之士进一步拥护。
1898年6月,光绪帝颂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是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改革。政治上开放言路,允许报刊、官员、百姓如实向政府提出批评建议。
经济上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科学发展农业,让士农工商各行其业,自由发展。
军事上,效仿西方军事训练,武科停试弓箭改试枪炮,实行团练,兴办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学堂。
教育上,创办京师大学堂,兴西学,废八股,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发明。
社会上,将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谭嗣同
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再次训政,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弟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除京师大学堂外,所有新政都被废止。
三、明治维新成功,而百日维新失败的主要原因
1.明治维新是主动变革,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既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藩势力和中下级武士阶层,又有豪商集团和农民市民阶层,因此改革派力量处于压倒性优势,这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而百日维新是被迫求变,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所能依靠的光绪帝并不掌握政府的实权,康梁等维新派主要人物在朝堂中更没有实权,维新派力量非常弱小,而掌握实权的慈禧、荣禄等顽固派力量十分强大,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明治维新中的改革派有西南强藩集团,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百日维新的康梁无一兵一卒,缺少了枪杆子,所以不可能成功。
日本反幕府戊辰战争
3.明治维新是在天皇掌权后实施的,改革阻力很小。而百日维新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在试图削夺处于强势一方顽固派权力的情形下发起的,阻力十分强大。
4.百日维新改革派犹豫不决,指挥不力。变法开始不久,慈禧就收回了人事任免权和京幾军政大权,光绪预感到自己的危险处境,虽然安排谭嗣同早作准备,并计划诛杀直隶总督荣禄囚禁慈禧,但行动迟缓致使摇摆不定的新军统帅袁世凯倒向慈禧阵营,失去先发制人的先机。
5.明治维新是改革派以武力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一次资本主义革命运动,而百日维新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能称为革命,不敢也不可能触及封建王权统治,因此改革理论缺少系统支撑,不仅得不到普通大众支持,士族阶层也有不少人反对。
6.改革急于求成,致使中间派转向支持顽固派。因为王照请六部上书推进改革被拒,光绪帝一怒之下将六部长官革职,又大量启用维新派新人,旧官僚面临失业又得不到安置,迫使这些中间派力量倒戈。
光绪帝画像
尽管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最终失败了,但它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思想基础。
无论怎样,为了中国不亡国灭种,不受列强欺凌,光绪帝宁愿损害、甚至放弃王权,也坚定的支持改革图强,不能不说光绪帝是具有民族大义的,是一个顶天立地身怀抱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