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里希传》:从音乐家到刽子手,海德里希冷酷而残忍的一生

原来貌似坚定的理想与意志背后,最终的驱动力,仍是未被填补的虚无。或者说这个人从来未曾学习到什么是爱,也没有被真正的爱过。

——安妮宝贝

当我读到安妮宝贝的这两句话的时候,瞬间感觉到这就是对于海德里希人生最好的注脚。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德国屠杀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的幕后黑手,是贯彻希特勒种族主义政策的坚持拥护者和实际行动者。直接和间接死在他手下的犹太人、捷克人不计其数。这种人就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为什么要还要了解他的生平,为什么还要为其作传?德国传记作者罗伯特·格瓦特的这本《海德里希传》,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于海德里希罪恶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还原。了解他也是了解历史一部分,了解曾经的的真相。当然,揭开这些真相,探讨人性的本质,怎样避免这种恶劣的事件再次发生,才是最终目的。

《海德里希传》:从音乐家到刽子手,海德里希冷酷而残忍的一生

海德里希,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为种族主义者的,甚至于他在青年时期还是颇有名气的音乐家,他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他酷爱运动,而他的最高理想也仅仅是作为一名德国的海军将军。如果他可以在海军中一直待下去,也许他还是会成为德国侵略战争的一份子,但至少那时他是没有种族主义思想的,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听话的将军,但却不会成为大屠杀的策划者。但历史无法假设,现实的转折点正是从他不得不离开海军开始的。

《海德里希传》:从音乐家到刽子手,海德里希冷酷而残忍的一生

1931年1月,因为私人生活的不检点,因为违背婚约,也因为海德里希过于傲慢的态度让他激怒了法庭上的上司,法庭给了他最严格的惩罚,他不得不离开海军。想一下他那时候的处境,即将结婚的丈夫,面临着财务上的危机,而无法解决这场危机,就无法完婚;而来自父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一直存在。一切的困难,特别是经济的上的困难让年轻的海德里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时的他就是郁郁不得志青年的典型代表。

正是这时的一个机缘巧合,甚至可以说是阴差阳错。1931年6月,海德里希和他后来的上司希姆莱第一次见面,而海德里希也接受了党卫军情报机构的工作。这也成了后来那个极端种族主义者海德里希的人生起点。

年轻的海德里希也许太过看重成为军人的这个职业的人生价值,能够进入情报机构,无论他的虚荣心以及财务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这也成为他向这一组织靠拢、同化最佳的选择。在这整本传记中,作者详细记录了海德里希思想转化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并展开种族迫害的各种具体史实,这是我们了解海德里希,了解成为后来那个“希特勒的刽子手”的最原始的资料。当然,海德里希在1942年在布拉格被刺身亡,他没能活到德国战败的时候,否则他也一定会被当作法西斯战犯接受审判。

《海德里希传》:从音乐家到刽子手,海德里希冷酷而残忍的一生

但为什么海德里希会成为这样的海德里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也从各种方面分析了海德里希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他创作《海德里希传》的初衷所在。更为重要的是罗伯特把这些资料原原本本的提供给了本书的读者们,让读者们自行去判断,自行去分析海德里希的整个成长轨迹,了解他为什么会成长这样的他。

至少我读这本《海德里希传》,我没有读到过任何他对于他所坚持的种族主义有过任何的怀疑。他表现出来的的冷血、功利主义、虚荣心,都远远高于他残酷迫害犹太人等其他非日耳曼人所应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种族主义的那一套理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套理论的正确性,或者也可以说他不愿去怀疑这种正确性。他一定会和他的上级和给了他所需要的一切的纳粹保持步调一致。从这方面来讲,海德里希其实就是一个极端自私主义者,甚至说他自己的内心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没有怜悯之心,没有爱,也不曾爱过别人。无论他的妻子、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他也仅是尽到责任,我们看不到他有作为“人”应有的那种情感。

这就是海德里希,一个极端种族主义者。#阅读的温度##全民荐书人##海德里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