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裡希傳》:從音樂家到劊子手,海德裡希冷酷而殘忍的一生

原來貌似堅定的理想與意志背後,最終的驅動力,仍是未被填補的虛無。或者說這個人從來未曾學習到什麼是愛,也沒有被真正的愛過。

——安妮寶貝

當我讀到安妮寶貝的這兩句話的時候,瞬間感覺到這就是對于海德裡希人生最好的注腳。

萊因哈德•海德裡希是德國屠殺數百萬歐洲猶太人的幕後黑手,是貫徹希特勒種族主義政策的堅持擁護者和實際行動者。直接和間接死在他手下的猶太人、捷克人不計其數。這種人就該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我們為什麼要還要了解他的生平,為什麼還要為其作傳?德國傳記作者羅伯特·格瓦特的這本《海德裡希傳》,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對于海德裡希罪惡的一生進行了全面的還原。了解他也是了解曆史一部分,了解曾經的的真相。當然,揭開這些真相,探讨人性的本質,怎樣避免這種惡劣的事件再次發生,才是最終目的。

《海德裡希傳》:從音樂家到劊子手,海德裡希冷酷而殘忍的一生

海德裡希,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成為種族主義者的,甚至于他在青年時期還是頗有名氣的音樂家,他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他酷愛運動,而他的最高理想也僅僅是作為一名德國的海軍将軍。如果他可以在海軍中一直待下去,也許他還是會成為德國侵略戰争的一份子,但至少那時他是沒有種族主義思想的,他可能會成為一個聽話的将軍,但卻不會成為大屠殺的策劃者。但曆史無法假設,現實的轉折點正是從他不得不離開海軍開始的。

《海德裡希傳》:從音樂家到劊子手,海德裡希冷酷而殘忍的一生

1931年1月,因為私人生活的不檢點,因為違背婚約,也因為海德裡希過于傲慢的态度讓他激怒了法庭上的上司,法庭給了他最嚴格的懲罰,他不得不離開海軍。想一下他那時候的處境,即将結婚的丈夫,面臨着财務上的危機,而無法解決這場危機,就無法完婚;而來自父母、來自家庭的壓力也一直存在。一切的困難,特别是經濟的上的困難讓年輕的海德裡希背負着沉重的壓力,這時的他就是郁郁不得志青年的典型代表。

正是這時的一個機緣巧合,甚至可以說是陰差陽錯。1931年6月,海德裡希和他後來的上司希姆萊第一次見面,而海德裡希也接受了黨衛軍情報機構的工作。這也成了後來那個極端種族主義者海德裡希的人生起點。

年輕的海德裡希也許太過看重成為軍人的這個職業的人生價值,能夠進入情報機構,無論他的虛榮心以及财務狀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這也成為他向這一組織靠攏、同化最佳的選擇。在這整本傳記中,作者詳細記錄了海德裡希思想轉化成為一個種族主義者并展開種族迫害的各種具體史實,這是我們了解海德裡希,了解成為後來那個“希特勒的劊子手”的最原始的資料。當然,海德裡希在1942年在布拉格被刺身亡,他沒能活到德國戰敗的時候,否則他也一定會被當作法西斯戰犯接受審判。

《海德裡希傳》:從音樂家到劊子手,海德裡希冷酷而殘忍的一生

但為什麼海德裡希會成為這樣的海德裡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而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從各種方面分析了海德裡希的人生經曆。這也是他創作《海德裡希傳》的初衷所在。更為重要的是羅伯特把這些資料原原本本的提供給了本書的讀者們,讓讀者們自行去判斷,自行去分析海德裡希的整個成長軌迹,了解他為什麼會成長這樣的他。

至少我讀這本《海德裡希傳》,我沒有讀到過任何他對于他所堅持的種族主義有過任何的懷疑。他表現出來的的冷血、功利主義、虛榮心,都遠遠高于他殘酷迫害猶太人等其他非日耳曼人所應表現出的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是從内心深處接受了種族主義的那一套理論,他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套理論的正确性,或者也可以說他不願去懷疑這種正确性。他一定會和他的上級和給了他所需要的一切的納粹保持步調一緻。從這方面來講,海德裡希其實就是一個極端自私主義者,甚至說他自己的内心是沒有任何情感的,沒有憐憫之心,沒有愛,也不曾愛過别人。無論他的妻子、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他也僅是盡到責任,我們看不到他有作為“人”應有的那種情感。

這就是海德裡希,一個極端種族主義者。#閱讀的溫度##全民薦書人##海德裡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