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双十一的正日子就要到了,准备好清空购物车了吗?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人购物车里的商品超八成是国货,你的购物车也是这样的吗?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相信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近几年国货的风有多大,国产手机风靡全球;多年来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国产家电,纷纷开辟高端线,技术和质量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遍地开花;以传统神话、古籍为灵感的美妆、服饰产品广受好评。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国力强大带来的文化自信,和产业升级引发的产品革新,似乎在一夕之间扭转了多年的进口崇拜,但为了国货的崛起,我们其实已经摸索了百年。到目前,至少经历了三次比较有规模的国货运动。

我国近代第一次国货运动始于晚清,1905年,国人将无力抵抗侵略的悲愤,化作抵制美货、振兴国货的运动。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1915年,日本逼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又爆发了反日货运动。课本上的张謇、张之洞、黄楚九、刘洪生等一批实业家就是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兴办棉纺织厂、玻璃厂、面粉厂等各类工厂,打开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大门。

到了30年代,东北沦陷成为敌占区,货资和高额关税大量流向日本,本土企业缺乏资金,几乎失去生存空间。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政府设立国货商场、国货刊物企图拯救民族品牌,有关国货和爱国的标语随处可见,国家还设置了“国货年”,强化国民的国货意识。1933年是第一个国货年,此后的1934年到1937年,又分别设置了“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和“公务员国货年”的不同主题,但在政府刚刚意识到,单纯的消费引导并不能改变中国工业生产的羸弱本质之时,第一次国货运动就被侵略战争打断了。

第二次国货运动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计划经济终结后的国民进入了消费新时代,电视、洗衣机、冰箱、照相机、录音机等商品的国货拥有量,以每年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速度增长。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市场的强烈需求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触发了国货的飞跃,海鸥、小天鹅、健力宝、联想、海尔等品牌应运而生。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国货”概念,设计灵感就是复刻第二次国货运动时期的经典产品。比如飞跃鞋、吴京同款运动服(绿色的印着“中国”的衣服)、瓷缸子等等。

但到了1998年,国内市场就接近饱和,在经济过剩的压力下,出口被定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中国就此成为全球知名的“世界工厂”。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货都是经济条件不佳的退而求其次,用进口品牌则是富有体面的象征。

从退而求其次到经典产品,历经上百年,国货是怎么振兴的?

第三次国货运动正发生在当下,而且改变了前两次“道德绑架”消费者,和只重生产、不重研发的局面。当下这场始于2015年的国货运动,是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中国制造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核心技术;消费者购买国货也不只是出于爱国情结和价格考量,而是真心认可本土产品的审美和质量。从小小的冰箱贴,到大件服装鞋帽,从传统工艺品,到电子产品,设计者也不再把“经典重现”当成唯一卖点,而是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和新技术的有机融合。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国货产品,也被冠上了“新国货”的称号。

我们也真心希望,可以通过第三次国货运动,向全世界输出完全自主研发的商品,以及我们中国独有文化审美和价值观,让中国品牌通过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拥有真正的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