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雙十一的正日子就要到了,準備好清空購物車了嗎?

阿裡研究院釋出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國人購物車裡的商品超八成是國貨,你的購物車也是這樣的嗎?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相信所有人都能感覺到近幾年國貨的風有多大,國産手機風靡全球;多年來以物美價廉著稱的國産家電,紛紛開辟高端線,技術和品質都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各大博物館的文創産品遍地開花;以傳統神話、古籍為靈感的美妝、服飾産品廣受好評。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國力強大帶來的文化自信,和産業更新引發的産品革新,似乎在一夕之間扭轉了多年的進口崇拜,但為了國貨的崛起,我們其實已經摸索了百年。到目前,至少經曆了三次比較有規模的國貨運動。

我國近代第一次國貨運動始于晚清,1905年,國人将無力抵抗侵略的悲憤,化作抵制美貨、振興國貨的運動。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1915年,日本逼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全國又爆發了反日貨運動。課本上的張謇、張之洞、黃楚九、劉洪生等一批實業家就是在這一時期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興辦棉紡織廠、玻璃廠、面粉廠等各類工廠,打開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大門。

到了30年代,東北淪陷成為敵占區,貨資和高額關稅大量流向日本,本土企業缺乏資金,幾乎失去生存空間。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政府設立國貨商場、國貨刊物企圖拯救民族品牌,有關國貨和愛國的智語随處可見,國家還設定了“國貨年”,強化國民的國貨意識。1933年是第一個國貨年,此後的1934年到1937年,又分别設定了“婦女國貨年”“學生國貨年”“市民國貨年”和“公務員國貨年”的不同主題,但在政府剛剛意識到,單純的消費引導并不能改變中國工業生産的羸弱本質之時,第一次國貨運動就被侵略戰争打斷了。

第二次國貨運動伴随着改革開放産生,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間,計劃經濟終結後的國民進入了消費新時代,電視、洗衣機、冰箱、照相機、錄音機等商品的國貨擁有量,以每年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速度增長。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市場的強烈需求和國家的優惠政策,觸發了國貨的飛躍,海鷗、小天鵝、健力寶、聯想、海爾等品牌應運而生。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少“國貨”概念,設計靈感就是複刻第二次國貨運動時期的經典産品。比如飛躍鞋、吳京同款運動服(綠色的印着“中國”的衣服)、瓷缸子等等。

但到了1998年,國内市場就接近飽和,在經濟過剩的壓力下,出口被定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中國就此成為全球知名的“世界工廠”。

很長一段時間裡,國貨都是經濟條件不佳的退而求其次,用進口品牌則是富有體面的象征。

從退而求其次到經典産品,曆經上百年,國貨是怎麼振興的?

第三次國貨運動正發生在當下,而且改變了前兩次“道德綁架”消費者,和隻重生産、不重研發的局面。當下這場始于2015年的國貨運動,是供給與需求的雙向奔赴,中國制造不再隻是代工廠,而是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核心技術;消費者購買國貨也不隻是出于愛國情結和價格考量,而是真心認可本土産品的審美和品質。從小小的冰箱貼,到大件服裝鞋帽,從傳統工藝品,到電子産品,設計者也不再把“經典重制”當成唯一賣點,而是更加注重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和新技術的有機融合。是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國貨産品,也被冠上了“新國貨”的稱号。

我們也真心希望,可以通過第三次國貨運動,向全世界輸出完全自主研發的商品,以及我們中國獨有文化審美和價值觀,讓中國品牌通過設計者的精巧構思,擁有真正的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