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坚持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坚持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吸引外资、乡村治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曙光:坚持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曙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人类过往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自主发展、自力更生,不走依附西方的发展之路,向全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共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宣告了发展中国家终于摆脱了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控制,走上了自主现代化的新道路。不仅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历史进步性、实践合理性和巨大优越性,还给那些正处于经济停滞、民族分裂、政局动荡中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重要启迪,向世界宣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已经破产,人类从此不再将其身家性命系泊于某种单一的现代化模式。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我们务必强化战略应对,争取战略主动,绝不能允许任何风险挑战迟滞或中断我国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

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焕才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牢牢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又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还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同时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经济正常运转。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不会在对外开放上进行收缩,反而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摘编自《人民日报》

顾阳认为,综合各方因素看,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的数量是可以实现一定幅度增长的,甚至还可能会好于市场预期,中国吸引外资将“磁力”强劲、魅力不减。外资对中国的信任,不仅源自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长期大势,还源自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投资活动的大背景下,2020年外商对华投资依然逆势增长,中国也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事实上,中国市场已成为众多知名跨国公司业绩增长的“主引擎”,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已成为稳定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的关键。

从营商环境来看,中国持续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且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提速。自贸试验区再次扩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启航、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深入推进、进博会等开放平台不断升级,为广大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共成长提供了富饶的土壤,彰显了中国做大互利共赢蛋糕的诚意和决心。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三辉:推动党的建设活动融通乡村治理工作】

李三辉表示,历史证明,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组织建设引领带动。走好新时代乡村治理之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增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格局,扎实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领导力。不仅要切实增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推动党的建设活动融通乡村治理工作,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锚定乡村发展的共同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创新。还要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力,使自治组织建设日益规范,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中不断提升乡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建构有坚强领导核心的乡村治理组织运行体系,建立健全以民生改善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机制,强化乡村社会秩序的法治保障机制。最后要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治理核心主体层面坚持自治,在治理秩序维系上践行法治,在治理价值自觉上厚植德治。

摘编自《学习时报》

郭倩认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数字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发展韧性,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生产、投资、消费、贸易复苏增长,新动能作用持续增强。需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不仅是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其次要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区域大数据中心集群,统筹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与计算设施。再次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速增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后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制定数据开放及共享的法律制度,明确数据开放及共享的范围、标准、条件、责任等。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坚持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