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代大诗人岑参与凉州花门楼

作者:凉州融媒

在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眼中,凉州的花门楼绝对是一个友人相聚、开怀畅饮、吟诗高歌的首选之地。

那时的武威,虽处于边塞,但经济繁荣,民风淳朴,景色优美,深受岑参喜爱。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其中多次提到了花门楼。

公元751年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节度使幕府任职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来到春光初临的武威,在武威度过了近半年的军旅生活。

唐代大诗人岑参与凉州花门楼

边城武威,春光醉人,街市一派繁华景象。在经历了漫漫长途的辛苦旅程之后,岑参忙里偷闲,小游武威城。当他来到武威大云寺附近的花门楼前一家小酒店时,看到道旁榆钱初绽,一位年近七十的老翁安然沽酒待客,这诱人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岑参。他在小酒店驻足片刻,一边欣赏迷人的春光,一边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当即作了《戏问花门酒家翁》一诗: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在欣赏诗歌之余,也应该注意到,这首诗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提到了“花门”。

这里的“花门”就是“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阁,是唐代凉州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河西学院贾小军教授在《五凉都会姑臧城略论》一文中认为,“花门楼”应当是凉州城中具有代表性的酒肆,也即诗人与友人聚会的地方。

唐初,为防御需要,在居延海北三百里的花门山设立堡垒。天宝年间为回纥占领,后因以“花门”为回纥的代称。但武威的“花门楼”应该还有别的说法。武威花门楼大致位于大云寺附近,估计与当时寺院里的“花楼”“花楼院”有关。唐景云二年(711),当地对大云寺进行维修,维修完工之后,便刻石立碑记载其事,即《大云寺古刹功德碑》,由前澒修文阁学士刘秀撰文,朝行郎、凉州神鸟县主簿、谯郡夏侯湛篆额。原碑早已湮灭,明代重刻,更名为《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

碑文上有这样的记载:“当阳有花楼重阁,院有三门回廊,依宝林而秀出,干瑶光而直上,洵人天之福地,为善信所皈依也。”“花楼院有七层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面列四户八窗”。碑文中不仅叙说禅院、楼阁、佛塔、彩绘等维修情况,而且提及“崇草园林、列莳花果、琪树争妍、琼台森列”等,其中就包括“花楼”“花楼院”。维修后的大云寺雄伟壮丽,且有园林楼阁,自然吸引“法城之侣,朝夕来游,行李之徒,瞻仰不辍”,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处旅游胜地。

或许“花门楼”就是在“花楼”“花楼院”门前或附近修建的馆舍,用来吸引四方游客及文人墨客在此赏景住宿、饮酒诵诗。

岑参便是其中之一。

751年夏天,岑参离开武威回到长安。三年后的754年夏秋之间,岑参又赴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他从长安出发,路过曾经生活过半年的武威,带着浓厚的感情在武威停留了好几天。看着武威的繁华与热闹,岑参禁不住豪气迸发,在武威的花门楼与友人痛饮一番,发出爽朗的大笑,挥毫写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唐代大诗人岑参与凉州花门楼

此诗从多个侧面刻画了武威城的建筑规模、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贸易兴盛、店铺林立、美酒飘香的都市生活。

而让岑参淋漓尽致地抒发豪迈情怀的地方,仍然是梦牵魂绕的花门楼。

当年的武威花门楼早已无迹可寻,但诗人留下的诗歌却千古流传。捧读其诗,犹如翻阅古色古香的唐代武威历史画卷,令人回首千年,浮想联翩。

作者简介: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武威文史散论《天马长歌》(与张长宝合著),武威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与赵大泰等合著),五凉文化著作《话说五凉》(与徐兆寿合撰),参编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