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当地经济的复苏依然饱受着疫情起伏的影响。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朝向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稳步前进——而新的发展格局,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同学情怀公司支持、第一财经广播与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和投资校友会联合推出的《财智讲堂》节目与你共话“新经济、新格局、新实践”。

点击收听完整节目音频:
当前全球国际贸易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外贸出口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同质化竞争以及物流航运价格暴涨等困难局面,外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形势下,外贸企业该如何应对,在艰难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围绕相关话题今天我们请来了业内人士跟大家一起讨论相关问题。
今天做客节目的二位嘉宾:
无锡合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耀胜
苏州爱之爱清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佘自强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当前国际上大部分经济体复工复产还没有完全的恢复,产能还是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第一第二大的经济体,也面临着挑战。
何耀胜表示,由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据统计到今年8月份,美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5.4%,它的通货膨胀指数创13年以来新高,这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宗商品以及工业品、消费品的价格纷纷上扬。
中国无法独善其身,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也导致了我国原材料价格,大宗商品的价格等纷纷上扬,这也导致了企业的成本上升,这是目前外贸企业受到的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三大因素。
而佘志强则坦言,从外贸出口数据来看非常亮眼,但是从亮眼的数据背后,我们要看到当前的形势以及外贸出口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当前,我国出口产品还是倾向于初级产品,我们的附加值还是很低,还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这是我们的客观形式。在新经济形势下,外贸出口企业如何来抓住这个机遇非常重要。
随着疫情的影响,我们中国出口企业金额急剧增加,但是在金额急剧增加的背后,承受着成本的压力、利润的压力。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资源的短缺,因为资源的短缺对人类来讲是长期的,特别是资源性的原材料永远是短缺的,但是我们的需求在不断的上升,这直接导致供需比例不平衡。
在所有上涨的成本因素中,物流运输的成本,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口企业供应链当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运输行业的成本逐年上涨,目前情况运输成本增加有两种,一种是国内成本,还有一种是国际远洋货物运输的成本。
何耀胜举了个例子,“由于疫情,各国纷纷采取了管控措施,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很多国家的港口工人劳动力严重不足,没人卸货或者卸下的速度很慢,完全跟不上这一个节奏。现在有79艘巨轮在长滩洛杉矶旁游荡,为什么?因为没人卸货,等待排队。因为集装箱的运输是一个系统,为什么你要集装箱要过去,然后你要回来的话,要有空箱回来,或者你要集装箱回来,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流转,如果你有东西过去卸不下来堆在那里,又没东西回来,那就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面对各种经营压力,我们的外贸型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佘自强有自己的观点。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最终抬高的价格一定会转移到终端消费,以前会做CIF,是因为利润很低,希望通过运费当中的差价来赚取利润,因为价格毛利太低。现在此一时彼一时,运费涨了,虽然是客户承担,但是货物因为客观原因不运出去,客人也承担不了这个价格。
世界经济的形势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中国保障了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能够迅速的恢复常态化生产。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这个格局不会改变,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品质,一定要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进口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它的附加值也必须提高。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在新格局之下,很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国内,瞄准了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上海正在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内的消费市场也是被很多的企业看到了发展机遇,作为出口型企业来说,也在布局国内市场。
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出口型企业具备了丰富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但也要看到,国际市场跟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有所差异的。中国人有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同样的,每个国家的消费市场也不一样,但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一定是两条腿同时走路,来避免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
既要提升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同时也要想办法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开发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机遇,但有时可能也要倒逼自己去努力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我国进出口产生负面冲击,但长期看不会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承压发展的基本态势。当然,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一定负面溢出效应是在所难免的,新形势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各国的应对能力,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恢复性增长,全球国际贸易发展将回到其潜在水平。作为外贸企业,在不断适应大环境的同时,苦练内功,转变思路,积极应对,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崔琦
编辑:张添翼
监制:王俊稷
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本文涉及个股仅做参考,不推荐买卖,不对个人收益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