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作者:相声迷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在相声界能称得起“名门望族”的无出其右也只有马、常、侯三大世家。这其中以马氏相声传承历史最为悠久。曲艺理论家普遍认为马三立是马氏相声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是他将其外祖父恩绪、其父马德禄的表演特点梳理归纳并构建起马氏相声艺术体系。虽然马氏相声受到了亿万观众的追捧抬爱,但从家族内艺术传承来看,则明显逊于枝繁叶茂的常氏相声。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正因如此,自马三立先生往下,两位马氏后人都毕生致力于传承发扬马氏相声。一位是马三立的长公子马志明,这个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都很熟悉,少马爷由侯宝林收带拉师弟拜在朱阔泉门下,但马志明的相声表演技艺几乎完全是由父亲马三立所传授,这一点从马志明的舞台表演风格上显而易见。而另外一位也是如此,明明拜了师父,但拜师只不过为了遵从相声门的行规, 真正传道授业的恩师还是马三立。看到这老听户们都猜到了,没错就是马三爷的侄子马敬伯先生。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马敬伯是马桂元之子,马德禄的长子长孙, 可谓实实在在的名门之后。马桂元的名字当年在相声界如雷贯耳,怎奈成名响蔓儿太早,沾染上抽鸦片的不良嗜好。他的英年早逝也直接影响了儿子的命运。原本也是上学读书的马敬伯,因为父亲早故,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无奈只得中途辍学下海学说相声。起初十二三岁时就跟着三叔学艺,随着年纪的增长,马敬伯若要以此为业必须另拜师父,这是相声门传下来的规矩。于是在18岁那年,三叔亲自给他选了一个师父,就是给张寿爷捧哏的北京相声名家侯一尘。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侯一尘也是北京相声界有名的“大量”,但马敬伯只能算是他拜门的徒弟。马三爷让侄子拜师为的是给他找个名正言顺的门户,这是今后在这行安身立命的基础。真要说教能耐还是自己亲力亲为。马敬伯的表演带有深刻马氏相声烙印,善使文哏 、贯口,台风稳重大方,使活极为规矩,这些优点也得意于三叔对他倾注的心血。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马敬伯拿手的《夸住宅》《大保镖》等作品相比堂弟马志明,他在表演节奏和口风上要更像马三立先生,但神韵领悟上则不如少马。温文尔雅、与人为善的性格也和三叔年轻时如出一辙。或许是天资悟性的缘故,或许是敦厚内敛的性格使然,虽然是马三立亲自课徒传艺,但马敬伯也始终是只得其形,在表演中并没体现出马氏相声的精髓。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解放后1956年他离开天津,加入吉林广播曲艺团,此后久居长春。就在同一年,王宝童也在师哥侯宝林的推荐下调入了吉林广播曲艺团,由此二位便成为固定搭档。两位的合作以上演传统活为主,其表演的《戏迷药方》《夸住宅》《美人赞》《口吐莲花》等作品都已成为吉林曲艺后辈人才的学习范本。大半辈子植根长春的他,为相声在吉林的普及推广立下过汗马功劳。

他出身“相声豪门”,明明有师父却让师承门户“形同虚设”

  单从继承马氏相声的角度来看,马敬伯不算成功,这并不代表他不是位好演员。1996年,马敬伯受邀回津录制《中国传统相声集锦》。在与黄族民临时搭档合作的《讲四书》《五兴楼》《八大吉祥》《鸡冠花》等作品中不难看出,马敬伯在对传统相声的理解和处理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纵观马敬伯先生的从艺生涯,出走关外是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当初留在天津,身处高人云集的相声窝子,恐怕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