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题词无数,他著名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简洁有力的言语,透着殷切的期望。激励着共和国亿万青少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我们从儿时就熟记在心的这八个大字,其由来却鲜为人知。
毛主席早期题词“好好学习”与“天天向上”是分开来的。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前,1940年4月4日儿童节,毛泽东题词“天天向上”祝贺陕甘宁边区小朋友节日快乐,发表在4月12日延安《新中华报》上。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儿童》杂志在北平创刊,毛泽东挥毫泼墨题词“好好学习”。
那么,传遍全国、影响深远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怎样诞生的呢?这句光照千秋的题词源于两位小英雄。
第一位是江苏苏州一位8岁的反特小英雄。那是一段颇为惊心动魄的尘封已久的往事。时空回溯到70年前……。

1951年5月3日下午,苏州市金阊小学的老师们进行政治学习 给学生们放了半天假。该校8岁的陈永康小朋友家住在苏州古城阊门外,离学校不远,放假没事干,他就和同学一起在学校旁边的城墙边玩耍。
“在爬城墙时,一个叔叔走了过来。”那人头发光亮,穿着黑皮鞋,蹲在了他面前亲切地问:“小朋友今天怎么没上学啊?在哪儿读书?”陈永康指指自己的学校,“金阊小学。”那人笑了笑,陈永康不解地看着他,而接下来的事情更让陈永康疑惑。
只见那位陌生人从口袋掏出几颗糖和一块钱,在陈永康面前晃了晃。“你想要吗?糖好吃着呢,吃完了你可以用这些钱再去买。”陈永康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糖吃,还给钱。他有些心动……,记得上次吃糖还是过年的时候。
“这些都给你了,把这个面粉放在你们学校老师的办公桌上。”这个陌生人又掏出一袋包装好的东西,和蔼地嘱咐他。陈永康的眼睛飞快地眨着,脑子也在不停地转动,他警惕起来:“班主任曾经多次讲过,社会上还有一些特务总想找机会破坏学校、工厂,破坏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小朋友要注意安全,遇到他们要机智地周旋……。”
陈永康看在眼前这个人鬼鬼崇崇的样子,十分镇定地说:“叔叔,你和我一起去学校吧!今天学校没人,都放假了。”
陈永康
解放初期,古城处处是解放军的身影。他们二人向学校走去,迎面走来巡逻的四位解放军战士,陈永康一下子抱住这个人的腿大声喊道:“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
这个坏人慌了,急于逃跑,他不停地捶打着陈永康的头部和身体,还用皮鞋去踢他。8岁的小朋友哪里经受得住,但是陈永康上仍死死抓住对方不放。解放军迅速制服了这名男子,并将受伤的陈永康送往医院。事后经过检测,那是一包黄色的炸药,那人是一个反动派特务。
陈永康智斗特务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就在学校里传开了。当时苏州刚解放,特务分子仍然隐匿在黑暗的角落里,考虑到陈永康的安全,学校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宿舍由老师们轮流照顾一段时间。社会各方也给予了大量的关爱和荣誉。陈永康勇斗特务的光荣事迹后来还被编进了教科书。
小英雄的事迹传到北京后,毛主席欣然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派人制成了锦旗奖给陈永康。不过,此事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在学校并未公开,陈永康获悉毛主席亲自为自己题词的事,待到50年后了。
就在同一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光照千秋的题词又赋予了另一位14岁的渡江小英雄。10月4日,毛主席当面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送给“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
1935年9月,马毛姐出生在安徽无为县刘渡乡马坎村一个渔民家庭,因为她排行老三,大家都喊她马三姐、三丫头。
1940年,马三姐的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了,后来家里倾其所有,用三石米才把他赎回来。马三姐是母亲生下的唯一幸存的女孩儿,为生活所迫的父母亲只好含泪把她卖给一个渔霸做了童养媳。
年仅5岁的马三姐就这样被送到了外人家里,终于有一天她瞅准了机会逃出了那户人家里。马三姐又怕渔霸找他父母要人,便逃往外乡,白天乞讨,晚上睡在废纸堆里,一年后才悄悄摸回家。
马三姐回家后就开始了渔民们的水上生涯,哥哥一向搞划船,目力却不大好。这几年,她就成了哥哥忠实的好舵手,慢慢地练就了掌舵的好本领。
1949年2月,长江北岸地区迎来了解放。马三姐一家和其他的穷苦人家一样,在解放的暖阳下倍感自由和光明。老百姓们挑米担柴、修路挖河、征用民船,热心地忙着支前工作。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让年仅14岁的马三姐热血沸腾,她和大哥一合计,瞒着父母就跑到离家20里的凤凰颈船舶站报了名,要在解放军过江时撑船支援他们南渡。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就从无为县白茆洲出发。
到了下午4时,参加渡江的船只用柳条伪装完毕后,纷纷从无为太阳洲芦苇丛中划到长江边。
入夜,穹天像一块黑布遮盖着大地,20点整,渡江战役的炮火全面打响了。马三姐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挺进,她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哥哥的眼睛不好,在船桅杆边扯帆。
渡江战役
4月22日夜晚,恰遇敌人的兵舰来了。炮弹在江面上炸起一个个水柱,一起出发的四条小船中有两条已经被敌人的炮弹击沉。
马三姐此时浑身是胆,她暗暗下了决心:我就是被打断了腿,打折了胳膊,也要把解放军送过长江!她抹去溅到脸上的水珠,把舵握得紧紧的,掌得稳稳的,好让船一直向南。
经过四昼夜的激烈行进,百万雄师通过万千木船完成渡江战役。华东野战军授予马三姐“渡江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因为她没有名字,鲜红的五角星上就写着“马三姐”3个字。
在所有渡江支前的英模中,她是年龄最小的。她临危不乱、英勇作战的光荣事迹被上报给了党中央。
1951年9月20日,马三姐突然接到北京发来的邀请她去参加国庆庆典的信。9月29日晚,金秋的北京,天高气爽,星光灿烂。毛主席在怀仁堂设宴,马三姐被安徽代表团推荐向毛主席敬酒。
轮到她敬酒时,她倒了满满一杯酒,等靠近毛主席时,满杯的酒颤抖的只剩下半杯,马三姐终于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而且,毛主席还与她握了手。但遗憾的是,她还没来得及跟毛主席说上一句话,后面敬酒的代表就把她挤走了。
10月3日晚,毛主席邀请各地的代表观看京戏。让马三姐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她的座位居然被安排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她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开演前,周总理指着马毛姐,向毛主席说:“主席,她就是您邀请来的渡江小英雄。”毛主席听后,很高兴地拉着她的手,笑容可掬地问她叫什么名字。马毛姐腼腆地对毛主席说道:“我姓马,在家排行老三,家里人喊我三姐……我没有正式名字。”毛主席听后笑了,侧过身对周总理和陈毅说:“这么伟大的小英雄,怎能没有名字呢?”毛主席满口浓重的湘腔话刚落音,在座的中央领导都被逗笑了。
第二天,一辆红色小轿车将马毛姐接到中南海,车上的两位解放军告诉她,是把她接到毛主席家作客。毛主席见渡江小英雄来了,便将李敏、李讷叫过来,向他们介绍说:“这就是渡江战役中那个年龄最小的小英雄,你们要好好地向她学习哟!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但她已经是大名鼎鼎的英雄了”。
毛主席和蔼而慈祥的目光在上下打量着她。毛主席说:“对啦,我们这位小英雄还没有正式名字呢!今天,我请你到家中来,就是给你起个名字。昨晚看戏回来,我斟酌了一下……。”马三姐一听很激动,毛主席瞧了瞧她,停顿了一会儿,扬开双手笑道:“你姓马,叫马毛姐吧,名字第一个字跟我姓,好不好?
”毛主席日理万机地操劳着国家大事,还为一个农家女孩没有名字而惦念。毛主席的话还没说完,马三姐的眼眶里塞满了激动的泪水,高兴地点着头,连连说:“好,好,我就叫马毛姐啦!”
毛泽东将自己的姓和小英雄的名字连在一起是仅有的一例。足见他对小英雄的情谊,可以说是姓尽名中,而意于言外了。
吃饭时毛主席不时地向她碗中夹菜,并问她识不识字,想不想在北京读书。马毛姐告诉主席她已在家乡的炳辉子弟学校上学,学了不少字,能看报纸了。毛主席显得很高兴地连声说:“好哟,好哟。”并提醒她:“你这么小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很了不起,但不要骄傲,不要翘尾巴。”
临走时,毛主席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打开扉页写下: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
从那以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就成为了勉励全国青少年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座右铭。有一次,陈永康的家庭作业就是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妈妈问他:“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乐呵呵地告诉妈妈:“毛主席呀,全国的小孩子都知道的呀。”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番春夏,当年的两位小英雄也长大成家,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
2001年5月21日,《新民晚报》发表了一则短文,报道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重要题词是怎么来的。其中提到了重要的信息:1951年5月28日的第46期“革大改造报”,明确记载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当年毛主席亲笔题词赠送给陈永康小朋友的。
那年,陈永康从金阊小学读完小学后,接着读完3年初中,由于家境的原因,陈永康没有继续念书,身为家中的长子,他心甘情愿地分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61年,18岁的陈永康成为一名河道的清理工人。1969年陈永康与交通局招待所的职工俞琪琦成家,过上了踏实幸福的日子。
由于妻子的成分问题,陈永康失去了入党的机会,但是他依旧拥有着质朴的党性。干一行敬一行,兢兢业业干到了退休。
毛主席为陈永康题词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已经58岁的陈永康感到意外的同时倍感光荣。为人民做的好事,永远不会被人民忘记,正如14岁获得“渡江一等功臣”荣誉的马毛姐。在2021年6月29日,再次获得崇高的荣誉——“七一勋章”。
当年,马毛姐从北京回家后,在炳辉子弟学校读完小学后,又被送到省工农干校培养。毕业后,她根据组织的安排,先后在合肥车站针织厂、被服厂、合肥五金六厂等单位工作。
无论是在流水线上,或是在做妇联、工会工作,她都本着一颗党员的心,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和国家服务。马毛姐语重心长地说:“解放战争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了,想想为祖国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我做点工作,贡献点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历史,要抒写英雄,因为他们才是我们应该瞩目的风向标。哪怕他是几岁的孩子,或者是年迈的老奶奶,他们是英雄,就是我们信仰的力量、仰望的明星。我们需要巩固英雄情怀!记住该记住的名字,岁月如梭,愿初心如磐,信念永恒。
感谢你看完全文。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关注@文乎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蓝色标题查看
罗鹤楼有五个女儿,长女嫁给毛泽东,罗一秀病逝后,两家亲情不断
杨振宁的家人与家世:父亲杨武之是数学教育家,培育5个子女成才
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撞敌机舍身成仁,女友王璐璐投江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