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題詞無數,他著名的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簡潔有力的言語,透着殷切的期望。激勵着共和國億萬青少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小生。我們從兒時就熟記在心的這八個大字,其由來卻鮮為人知。
毛主席早期題詞“好好學習”與“天天向上”是分開來的。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前,1940年4月4日兒童節,毛澤東題詞“天天向上”祝賀陝甘甯邊區小朋友節日快樂,發表在4月12日延安《新中華報》上。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國兒童》雜志在北平創刊,毛澤東揮毫潑墨題詞“好好學習”。
那麼,傳遍全國、影響深遠的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怎樣誕生的呢?這句光照千秋的題詞源于兩位小英雄。
第一位是江蘇蘇州一位8歲的反特小英雄。那是一段頗為驚心動魄的塵封已久的往事。時空回溯到70年前……。

1951年5月3日下午,蘇州市金阊國小的老師們進行政治學習 給學生們放了半天假。該校8歲的陳永康小朋友家住在蘇州古城阊門外,離學校不遠,放假沒事幹,他就和同學一起在學校旁邊的城牆邊玩耍。
“在爬城牆時,一個叔叔走了過來。”那人頭發光亮,穿着黑皮鞋,蹲在了他面前親切地問:“小朋友今天怎麼沒上學啊?在哪兒讀書?”陳永康指指自己的學校,“金阊國小。”那人笑了笑,陳永康不解地看着他,而接下來的事情更讓陳永康疑惑。
隻見那位陌生人從口袋掏出幾顆糖和一塊錢,在陳永康面前晃了晃。“你想要嗎?糖好吃着呢,吃完了你可以用這些錢再去買。”陳永康點點頭又搖搖頭,有糖吃,還給錢。他有些心動……,記得上次吃糖還是過年的時候。
“這些都給你了,把這個面粉放在你們學校老師的辦公桌上。”這個陌生人又掏出一袋包裝好的東西,和藹地囑咐他。陳永康的眼睛飛快地眨着,腦子也在不停地轉動,他警惕起來:“班主任曾經多次講過,社會上還有一些特務總想找機會破壞學校、工廠,破壞勞動人民的幸福生活,小朋友要注意安全,遇到他們要機智地周旋……。”
陳永康看在眼前這個人鬼鬼崇崇的樣子,十分鎮定地說:“叔叔,你和我一起去學校吧!今天學校沒人,都放假了。”
陳永康
解放初期,古城處處是解放軍的身影。他們二人向學校走去,迎面走來巡邏的四位解放軍戰士,陳永康一下子抱住這個人的腿大聲喊道:“解放軍叔叔,快來抓壞蛋。”
這個壞人慌了,急于逃跑,他不停地捶打着陳永康的頭部和身體,還用皮鞋去踢他。8歲的小朋友哪裡經受得住,但是陳永康上仍死死抓住對方不放。解放軍迅速制服了這名男子,并将受傷的陳永康送往醫院。事後經過檢測,那是一包黃色的炸藥,那人是一個反動派特務。
陳永康智鬥特務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就在學校裡傳開了。當時蘇州剛解放,特務分子仍然隐匿在黑暗的角落裡,考慮到陳永康的安全,學校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宿舍由老師們輪流照顧一段時間。社會各方也給予了大量的關愛和榮譽。陳永康勇鬥特務的光榮事迹後來還被編進了教科書。
小英雄的事迹傳到北京後,毛主席欣然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并派人制成了錦旗獎給陳永康。不過,此事不知由于何種原因,在學校并未公開,陳永康獲悉毛主席親自為自己題詞的事,待到50年後了。
就在同一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光照千秋的題詞又賦予了另一位14歲的渡江小英雄。10月4日,毛主席當面題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送給“渡江戰役一等功臣”馬毛姐。
1935年9月,馬毛姐出生在安徽無為縣劉渡鄉馬坎村一個漁民家庭,因為她排行老三,大家都喊她馬三姐、三丫頭。
1940年,馬三姐的父親被國民黨抓壯丁了,後來家裡傾其所有,用三石米才把他贖回來。馬三姐是母親生下的唯一幸存的女孩兒,為生活所迫的父母親隻好含淚把她賣給一個漁霸做了童養媳。
年僅5歲的馬三姐就這樣被送到了外人家裡,終于有一天她瞅準了機會逃出了那戶人家裡。馬三姐又怕漁霸找他父母要人,便逃往外鄉,白天乞讨,晚上睡在廢紙堆裡,一年後才悄悄摸回家。
馬三姐回家後就開始了漁民們的水上生涯,哥哥一向搞劃船,目力卻不大好。這幾年,她就成了哥哥忠實的好舵手,慢慢地練就了掌舵的好本領。
1949年2月,長江北岸地區迎來了解放。馬三姐一家和其他的窮苦人家一樣,在解放的暖陽下倍感自由和光明。老百姓們挑米擔柴、修路挖河、征用民船,熱心地忙着支前工作。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讓窮人都過上好日子!”毛主席的偉大号召,讓年僅14歲的馬三姐熱血沸騰,她和大哥一合計,瞞着父母就跑到離家20裡的鳳凰頸船舶站報了名,要在解放軍過江時撐船支援他們南渡。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裡戰線上強渡長江。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就從無為縣白茆洲出發。
到了下午4時,參加渡江的船隻用柳條僞裝完畢後,紛紛從無為太陽洲蘆葦叢中劃到長江邊。
入夜,穹天像一塊黑布遮蓋着大地,20點整,渡江戰役的炮火全面打響了。馬三姐和哥哥劃着船與其他3條船組成渡江突擊隊,載着30名解放軍戰士向長江南岸挺進,她一手掌舵,一手劃槳。哥哥的眼睛不好,在船桅杆邊扯帆。
渡江戰役
4月22日夜晚,恰遇敵人的兵艦來了。炮彈在江面上炸起一個個水柱,一起出發的四條小船中有兩條已經被敵人的炮彈擊沉。
馬三姐此時渾身是膽,她暗暗下了決心:我就是被打斷了腿,打折了胳膊,也要把解放軍送過長江!她抹去濺到臉上的水珠,把舵握得緊緊的,掌得穩穩的,好讓船一直向南。
經過四晝夜的激烈行進,百萬雄師通過萬千木船完成渡江戰役。華東野戰軍授予馬三姐“渡江英雄”稱号,榮立一等功。因為她沒有名字,鮮紅的五角星上就寫着“馬三姐”3個字。
在所有渡江支前的英模中,她是年齡最小的。她臨危不亂、英勇作戰的光榮事迹被上報給了黨中央。
1951年9月20日,馬三姐突然接到北京發來的邀請她去參加國慶慶典的信。9月29日晚,金秋的北京,天高氣爽,星光燦爛。毛主席在懷仁堂設宴,馬三姐被安徽代表團推薦向毛主席敬酒。
輪到她敬酒時,她倒了滿滿一杯酒,等靠近毛主席時,滿杯的酒顫抖的隻剩下半杯,馬三姐終于近距離看到了毛主席,而且,毛主席還與她握了手。但遺憾的是,她還沒來得及跟毛主席說上一句話,後面敬酒的代表就把她擠走了。
10月3日晚,毛主席邀請各地的代表觀看京戲。讓馬三姐做夢都沒想到的是,她的座位居然被安排在毛主席和周總理中間,她的心激動得怦怦直跳。
開演前,周總理指着馬毛姐,向毛主席說:“主席,她就是您邀請來的渡江小英雄。”毛主席聽後,很高興地拉着她的手,笑容可掬地問她叫什麼名字。馬毛姐腼腆地對毛主席說道:“我姓馬,在家排行老三,家裡人喊我三姐……我沒有正式名字。”毛主席聽後笑了,側過身對周總理和陳毅說:“這麼偉大的小英雄,怎能沒有名字呢?”毛主席滿口濃重的湘腔話剛落音,在座的中央上司都被逗笑了。
第二天,一輛紅色小轎車将馬毛姐接到中南海,車上的兩位解放軍告訴她,是把她接到毛主席家作客。毛主席見渡江小英雄來了,便将李敏、李讷叫過來,向他們介紹說:“這就是渡江戰役中那個年齡最小的小英雄,你們要好好地向她學習喲!和你們的年齡差不多,但她已經是大名鼎鼎的英雄了”。
毛主席和藹而慈祥的目光在上下打量着她。毛主席說:“對啦,我們這位小英雄還沒有正式名字呢!今天,我請你到家中來,就是給你起個名字。昨晚看戲回來,我斟酌了一下……。”馬三姐一聽很激動,毛主席瞧了瞧她,停頓了一會兒,揚開雙手笑道:“你姓馬,叫馬毛姐吧,名字第一個字跟我姓,好不好?
”毛主席日理萬機地操勞着國家大事,還為一個農家女孩沒有名字而惦念。毛主席的話還沒說完,馬三姐的眼眶裡塞滿了激動的淚水,高興地點着頭,連連說:“好,好,我就叫馬毛姐啦!”
毛澤東将自己的姓和小英雄的名字連在一起是僅有的一例。足見他對小英雄的情誼,可以說是姓盡名中,而意于言外了。
吃飯時毛主席不時地向她碗中夾菜,并問她識不識字,想不想在北京讀書。馬毛姐告訴主席她已在家鄉的炳輝子弟學校上學,學了不少字,能看報紙了。毛主席顯得很高興地連聲說:“好喲,好喲。”并提醒她:“你這麼小就這麼勇敢,不怕犧牲,很了不起,但不要驕傲,不要翹尾巴。”
臨走時,毛主席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精緻的筆記本,打開扉頁寫下:
毛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毛澤東
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
從那以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很快在全國傳播開來,就成為了勉勵全國青少年努力學習、健康成長的座右銘。有一次,陳永康的家庭作業就是默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媽媽問他:“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樂呵呵地告訴媽媽:“毛主席呀,全國的小孩子都知道的呀。”
時光荏苒,轉眼間幾番春夏,當年的兩位小英雄也長大成家,各自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着一份力量。
2001年5月21日,《新民晚報》發表了一則短文,報道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個重要題詞是怎麼來的。其中提到了重要的資訊:1951年5月28日的第46期“革大改造報”,明确記載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當年毛主席親筆題詞贈送給陳永康小朋友的。
那年,陳永康從金阊國小讀完國小後,接着讀完3年國中,由于家境的原因,陳永康沒有繼續念書,身為家中的長子,他心甘情願地分擔起了家庭的重擔。1961年,18歲的陳永康成為一名河道的清理勞工。1969年陳永康與交通局招待所的職工俞琪琦成家,過上了踏實幸福的日子。
由于妻子的成分問題,陳永康失去了入黨的機會,但是他依舊擁有着質樸的黨性。幹一行敬一行,兢兢業業幹到了退休。
毛主席為陳永康題詞的消息傳出後,當時已經58歲的陳永康感到意外的同時倍感光榮。為人民做的好事,永遠不會被人民忘記,正如14歲獲得“渡江一等功臣”榮譽的馬毛姐。在2021年6月29日,再次獲得崇高的榮譽——“七一勳章”。
當年,馬毛姐從北京回家後,在炳輝子弟學校讀完國小後,又被送到省工農幹校培養。畢業後,她根據組織的安排,先後在合肥車站針織廠、被服廠、合肥五金六廠等機關工作。
無論是在流水線上,或是在做婦聯、工會工作,她都本着一顆黨員的心,腳踏實地、真心實意地為人民和國家服務。馬毛姐語重心長地說:“解放戰争那段令人難忘的峥嵘歲月已經過去了,想想為祖國革命事業犧牲的烈士們,我做點工作,貢獻點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我們為什麼要記住曆史,要抒寫英雄,因為他們才是我們應該矚目的風向标。哪怕他是幾歲的孩子,或者是年邁的老奶奶,他們是英雄,就是我們信仰的力量、仰望的明星。我們需要鞏固英雄情懷!記住該記住的名字,歲月如梭,願初心如磐,信念永恒。
感謝你看完全文。
文本由作者主觀思想+曆史客觀事實梳理撰寫。
讀曆史生智慧,讀曆史長學問,讀曆史明事理。關注@文乎
更多文章請點選下方藍色标題檢視
羅鶴樓有五個女兒,長女嫁給毛澤東,羅一秀病逝後,兩家親情不斷
楊振甯的家人與家世:父親楊武之是數學教育家,培育5個子女成才
1938年,22歲飛行員陳懷民撞敵機舍身成仁,女友王璐璐投江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