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作者:禾禾爱生活

太平歌词在德云社的郭德刚和张云雷,没有表演《挡谅》,《白蛇传》,《劝人方》等曲目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

据考证太平歌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在北京城郊比较流行,后来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是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唱”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的时候手里拿着两块竹板,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那两块竹板一般称为“手玉子”。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太平歌词的伴奏乐器“玉子”

太平歌词撂地演出时代,一共有三种演唱形式:第一种:一个人半蹲着边撒字边唱(就是白沙撒字);第二种:一个人站着独唱;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上个世纪的30年代十分流行。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刘文步

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汪兆麟在太平歌词的曲调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加强了旋律性),并灌制《劝人方》,《三婿上寿》等唱片,还编唱了许多的曲目,让太平歌词得以推广。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刘文步与田立禾杨少华

解放以后由于相声演员纷纷进了舞台演出,不需要再用它来招揽观众了。导致太平歌词一度濒临失传,整个天津相声界就杨少奎(1906年-1966年)和王本林(1919年-1983年)在演出的时候表演太平歌词,。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末更是成为绝响。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于宝林先生1998年组织成立“众友相声团”,开始挖掘整理传统相声作品,刘文步,佟守本借机把太平歌词重新搬上舞台,让这门艺术传承了下去。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佟守本和刘文步都跟太平歌词大家杨少奎有渊源, 佟守本年轻的时候同杨少奎学过几段太平歌词。

刘文步(1936年-2018年)则是在12岁就拜杨少奎为师,艺成以后在天津声远茶社演出。相声大家郭荣起还是刘文步的表哥哪。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佟守本

两人联袂申报非遗,2013年佟守本和刘文步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的传承人。

武警文工团相声演员王双福得到他父亲的家传,其父是著名太平歌词演员王本林,在2009年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的传承人。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王双福

刘文步尤其擅长演说逗类曲目和闹活(脏口比较多,满口天津话),他的搭档郑福山自己曾戏称自己是“小灵人儿”,刘文步则给起了个大腮帮子(有时候简称“大腮”)、大鲶鱼。 刘文步在刻画一些平民百姓小市民一类的人物时,往往是出神入化,特别的精彩。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刘文步与郑福山

当初德云社刚刚创办的时候,因为非常缺相声演员,尤其是一些有实力有名气的相声名家,所以金文声老先生就向郭德纲推荐了刘文步。(据说还特别嘱咐了几句......)虽然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离开了德云社,但他在德云社演出的时候,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刘文步与金文声二十世纪50年代的合影

刘文步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双簧第一人”和“中国太平歌词第一人”

据说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刘文步为了很好的学双簧,(双簧不属于学的范畴,属于逗的范畴)把自己关在一间四面都是大镜子的小屋里慢慢练出来的,只要醒木一响,刘文步的两个眼珠一动不动,很多会双簧的人都学不来,老年表演《大双簧》时,说到磕头,马上双腿跪在台上把台板都磕得嘣嘣直响。旧社会演双簧后面的演员非常吃功夫,没有好嗓子演不了。现在好办了因为有话筒。

刘文步——相声界的“双簧”和“太平歌词”第一人

至于说到太平歌词,首先得益于他的老师杨少奎是个太平歌词大家。再加上他个人喜欢,刘文步才把老师的大部分曲目继承了下来。他的太平歌词在鼻音的运用上非常有味。由于他会的太平歌词多,演唱上又别有一番味道,再加上他是太平歌词的传承人,(太平歌词大家杨少奎的嫡系传人。把太平歌词重新搬上舞台),又早于另外两位太平歌词的传承人去世,所以他才会冠上“中国太平歌词第一人”这个称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