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作者:菁读笔记

看娄烨的电影是在上周五的傍晚,电影的排片很少,只在川大小北门外的学府影城才有。我晚到了二十分钟,从换票到入场,都没有人管。找到了放映厅,一推门就进去了。电影正演到巩俐饰演的话剧演员于堇从舞台走入后台,身上一件白色衬衫,黑背带裤,英姿飒爽,又带着君临的风度。台上台下真景假景混为一片,演员和身份各异的路人也混为一片,人声乐声呼啸而过,一时间,我感觉自己也像一推门走进了剧院现场。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电影发生的背景是在1941年的上海。自1937年开始上海成为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在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延伸到,由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历史上被称为“孤岛”时期。彼时的上海处于最复杂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风暴中心,是身在其中代表各种革命势力的入局者明争暗斗的角力场。而备受多方压迫的中国民众,背负的屈辱与反抗诉求积累到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程度。这样一段历史背景,以及它充满的戏剧性张力,自然成为了许多文学与影视创作者最钟爱的素材。

对于名导拍摄的此类型电影,我认为观众更该关注的是它的艺术性,而非一板一眼地追究是否符合史实。以二战作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名作多如繁星,像昆汀·塔伦蒂洛的《无耻混蛋》里,直接让民间自发的复仇力量干掉了希特勒。姜文的《邪不压正》也是让一个背负着复仇使命,又有一身漂亮功夫的当代侠客在飞檐走壁之间家仇国仇一并报。这样的叙事也是一种。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我把娄烨的《兰心大剧院》也归于此类型中。电影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和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对我来说,影片中谍战采取的战术,涉及的历史因果线,只要逻辑自洽,不荒诞到抗日神剧里手撕鬼子的程度即可。在这一点上,《兰心大剧院》剧情也许两处比较受争议,一是催眠截获情报术,一是于堇的选择直接涉及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因果。前者基于之前说的理由,因能自洽在我看来成立。后者倒需要探究一位中国女间谍向法国上线隐瞒情报的动机。

美国在二战期间主要奉行孤立主义,国内民众反战的情绪也极其高涨。在1941年7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时,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了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这决策背后复杂的利益权衡在此不再展开。日本心生袭击美国的狂妄计划,最终促使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日本正式宣战,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而上海也在12月8日结束了“孤岛”时期,被日军全面入侵。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网上有影评分析认为,于堇隐瞒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就是为了促成偷袭计划成功,让美国也卷入到战争中来,战争才看得到转机。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种解读。在这部电影中,于堇是诞生在孤儿院中,被法国人休伯特领养,培育成了女间谍。她表面上是在1941年回到上海参演一部由从前的恋人谭呐导演的话剧《礼拜六小说》。实则为了完成破译日方密电的“双面镜行动”。在这过程里,她除了要完成情义层面的间谍任务,也想实现与旧爱谭呐远走高飞的承诺。在“间谍”与“女人”的角色之间努力保持着平衡。

在电影中,谭呐在洞悉了于堇的真实目的后愤恨地说了一句:“我只是个棋子。”事实上在这波谲云诡的战争形势下,每一个体都是棋子。但同样又是能够促成暴风骤雨气象效应的蝴蝶。其中更有着无数偶然因素。就像电影中展现的,休伯特在获取情报时,阴差阳错没有听到代表日军偷袭地点的密码,再次向于堇确认时,于堇才产生了要给出错误信息的动摇。而让她产生动摇的原因,电影里也展现得很充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她眼见着日军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地掳掠与侵犯,制造滔天的罪行,内心是愤怒而仇恨的。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的确在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前夕截获了日军的情报,一位曾有留日背景,并且不具备密码学专业知识的奇才池步洲,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逻辑推理与钻研能力破译了日军通过电台发送的密报,情报呈报给蒋介石,蒋再通过美国驻重庆使节将之转送给美方,但美方并没采取什么行动,被视为对这情报不屑一顾。12月7日,日军最终偷袭了珍珠港。对于这样的结果,池步洲只能遗憾地说自己“尽了匹夫之责”。

无论是已然发生的历史事实,还是电影中虚构的情节,在知道了已然成形的大气候下,去反看汇聚成河的那一小条分流,真假虚实都没那么伟大。无非是平行宇宙中可能性份额的一种。

说回电影。

看演员访谈,巩俐是第一次与娄烨合作。我忍不住要说,于堇真是在近十年来唯一配得上巩皇的角色。带着巾帼之气的美,温柔又深沉内敛。一场在饭店里与日军狭路相逢的戏,那种压顶的愠怒隐忍在眉间的感觉,太让人印象深刻。其他几位配角也算是今天的影视圈里难得几位文艺气质浓厚的演员,还有法国和日本的知名演员,都被用得很出彩,看着过瘾得很。每个场景都像喝威士忌似的,杯面清爽,口感浓烈。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我一直很喜欢娄烨。这些年他的电影上映以后我坚持着到电影院去看一遍,然后经过足够长的等待再在网上看。即使意犹未尽,也不会去影院二刷。因为我喜爱凭着印象来回味他的电影。这次看《兰心大剧院》,这种印象派方法回味起来更有感觉,才发现电影中的每个场景都深深地映进了脑海,就像头脑里也装了一个暗室中的放映机似的。黑白色调的影像,人物妆面不上粉底,柔腻的皮肤质感,眼神,肢体,手持的近景呈现。看娄烨的电影一直像在读一个当事者的全息记忆,那种带着情绪起伏的亲历感,作为一个点在三维时空里的绵延感,还有从每个场景中溢出来的原生性,好像是借着角色们的肉身在感受。无论是一个八十年代的女文青,一个被丈夫背叛合谋杀害丈夫小三的怨妇,一个在权钱陷阱中沉溺迈向罪恶又精神分裂的疯女,还是一个在复杂危险的局势中斡旋的女间谍。

这就是娄烨。他的电影向你说一个故事,无论背后的时代与社会是怎样的。他始终坚持一个柔软抒情的个体视角。情感的流动,暧昧与情欲,也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以为,这就是娄烨的底色,一种浪漫的底色。在宏大苍白的客观现实洪流下,这种底色让他的电影看来始终带着一点珍贵的真实与难以取代的美。

《兰心大剧院》观后:娄烨的底色是浪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