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看婁烨的電影是在上周五的傍晚,電影的排片很少,隻在川大小北門外的學府影城才有。我晚到了二十分鐘,從換票到入場,都沒有人管。找到了放映廳,一推門就進去了。電影正演到鞏俐飾演的話劇演員于堇從舞台走入背景,身上一件白色襯衫,黑背帶褲,英姿飒爽,又帶着君臨的風度。台上台下真景假景混為一片,演員和身份各異的路人也混為一片,人聲樂聲呼嘯而過,一時間,我感覺自己也像一推門走進了劇院現場。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電影發生的背景是在1941年的上海。自1937年開始上海成為日軍侵占的淪陷區,僅在租界内是日軍勢力未延伸到,由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曆史上被稱為“孤島”時期。彼時的上海處于最複雜的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風暴中心,是身在其中代表各種革命勢力的入局者明争暗鬥的角力場。而備受多方壓迫的中國群眾,背負的屈辱與反抗訴求積累到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程度。這樣一段曆史背景,以及它充滿的戲劇性張力,自然成為了許多文學與影視創作者最鐘愛的素材。

對于名導拍攝的此類型電影,我認為觀衆更該關注的是它的藝術性,而非一闆一眼地追究是否符合史實。以二戰作為曆史背景的影視名作多如繁星,像昆汀·塔倫蒂洛的《無恥混蛋》裡,直接讓民間自發的複仇力量幹掉了希特勒。姜文的《邪不壓正》也是讓一個背負着複仇使命,又有一身漂亮功夫的當代俠客在飛檐走壁之間家仇國仇一并報。這樣的叙事也是一種。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我把婁烨的《蘭心大劇院》也歸于此類型中。電影改編自虹影的小說《上海之死》和橫光利一的小說《上海》。對我來說,影片中諜戰采取的戰術,涉及的曆史因果線,隻要邏輯自洽,不荒誕到抗日神劇裡手撕鬼子的程度即可。在這一點上,《蘭心大劇院》劇情也許兩處比較受争議,一是催眠截獲情報術,一是于堇的選擇直接涉及到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因果。前者基于之前說的理由,因能自洽在我看來成立。後者倒需要探究一位中國女間諜向法國上線隐瞞情報的動機。

美國在二戰期間主要奉行孤立主義,國内群眾反戰的情緒也極其高漲。在1941年7月日軍占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當機了日本在美國内的所有财産。這決策背後複雜的利益權衡在此不再展開。日本心生襲擊美國的狂妄計劃,最終促使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向日本正式宣戰,拉開了太平洋戰争的序幕。而上海也在12月8日結束了“孤島”時期,被日軍全面入侵。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網上有影評分析認為,于堇隐瞞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就是為了促成偷襲計劃成功,讓美國也卷入到戰争中來,戰争才看得到轉機。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種解讀。在這部電影中,于堇是誕生在孤兒院中,被法國人休伯特領養,培育成了女間諜。她表面上是在1941年回到上海參演一部由從前的戀人譚呐導演的話劇《禮拜六小說》。實則為了完成破譯日方密電的“雙面鏡行動”。在這過程裡,她除了要完成情義層面的間諜任務,也想實作與舊愛譚呐遠走高飛的承諾。在“間諜”與“女人”的角色之間努力保持着平衡。

在電影中,譚呐在洞悉了于堇的真實目的後憤恨地說了一句:“我隻是個棋子。”事實上在這波谲雲詭的戰争形勢下,每一個體都是棋子。但同樣又是能夠促成暴風驟雨氣象效應的蝴蝶。其中更有着無數偶然因素。就像電影中展現的,休伯特在擷取情報時,陰差陽錯沒有聽到代表日軍偷襲地點的密碼,再次向于堇确認時,于堇才産生了要給出錯誤資訊的動搖。而讓她産生動搖的原因,電影裡也展現得很充分。因為作為一名中國人,她眼見着日軍在中國土地上肆意地擄掠與侵犯,制造滔天的罪行,内心是憤怒而仇恨的。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實的曆史中,中國的确在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夕截獲了日軍的情報,一位曾有留日背景,并且不具備密碼學專業知識的奇才池步洲,憑借着自己出色的邏輯推理與鑽研能力破譯了日軍通過電台發送的密報,情報呈報給蔣介石,蔣再通過美國駐重慶使節将之轉送給美方,但美方并沒采取什麼行動,被視為對這情報不屑一顧。12月7日,日軍最終偷襲了珍珠港。對于這樣的結果,池步洲隻能遺憾地說自己“盡了匹夫之責”。

無論是已然發生的曆史事實,還是電影中虛構的情節,在知道了已然成形的大氣候下,去反看彙聚成河的那一小條分流,真假虛實都沒那麼偉大。無非是平行宇宙中可能性份額的一種。

說回電影。

看演員訪談,鞏俐是第一次與婁烨合作。我忍不住要說,于堇真是在近十年來唯一配得上鞏皇的角色。帶着巾帼之氣的美,溫柔又深沉内斂。一場在飯店裡與日軍狹路相逢的戲,那種壓頂的愠怒隐忍在眉間的感覺,太讓人印象深刻。其他幾位配角也算是今天的影視圈裡難得幾位文藝氣質濃厚的演員,還有法國和日本的知名演員,都被用得很出彩,看着過瘾得很。每個場景都像喝威士忌似的,杯面清爽,口感濃烈。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我一直很喜歡婁烨。這些年他的電影上映以後我堅持着到電影院去看一遍,然後經過足夠長的等待再在網上看。即使意猶未盡,也不會去影院二刷。因為我喜愛憑着印象來回味他的電影。這次看《蘭心大劇院》,這種印象派方法回味起來更有感覺,才發現電影中的每個場景都深深地映進了腦海,就像頭腦裡也裝了一個暗室中的放映機似的。黑白色調的影像,人物妝面不上粉底,柔膩的皮膚質感,眼神,肢體,手持的近景呈現。看婁烨的電影一直像在讀一個當事者的全息記憶,那種帶着情緒起伏的親曆感,作為一個點在三維時空裡的綿延感,還有從每個場景中溢出來的原生性,好像是借着角色們的肉身在感受。無論是一個八十年代的女文青,一個被丈夫背叛合謀殺害丈夫小三的怨婦,一個在權錢陷阱中沉溺邁向罪惡又精神分裂的瘋女,還是一個在複雜危險的局勢中斡旋的女間諜。

這就是婁烨。他的電影向你說一個故事,無論背後的時代與社會是怎樣的。他始終堅持一個柔軟抒情的個體視角。情感的流動,暧昧與情欲,也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以為,這就是婁烨的底色,一種浪漫的底色。在宏大蒼白的客觀現實洪流下,這種底色讓他的電影看來始終帶着一點珍貴的真實與難以取代的美。

《蘭心大劇院》觀後:婁烨的底色是浪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