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在7月4日的這一天,電影界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電影局正式釋出了關于“影片赴境外參加電影節(展)前須履行備案”的嚴格通知,這一舉措無疑在業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被衆多業内人士視為近年來最為嚴厲的新規。
新規的出台,無疑是對電影“出海”行為的一次全面規範與收緊。從通知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份不容置疑的嚴肅與嚴謹。其中,“電影節(展)”一詞被反複提及七次,這不僅僅是對“參賽”行為的限制,更是将“參展”、“放映”等所有形式的海外交流活動一并納入了監管範疇。這意味着,任何一部影片想要走出國門,都必須先在國内完成嚴格的稽核流程,獲得公映許可證,并再次通過備案稽核,方能踏上國際舞台。
這一規定的背後,是對電影人家國情懷與法律法規意識的深切呼喚。早在新規釋出前,分管電影的上司便已在業内座談會上發出了預警,強調電影人應恪守正道,自珍自愛,不得突破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的底線。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電影行業現狀的憂慮,以及對某些電影人“媚洋媚俗”等不良習氣的嚴厲批評。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小帥與婁烨兩位導演的境遇顯得尤為引人關注。作為業内知名的導演,他們各自攜帶着未過審的作品踏上了國際電影節的征途。王小帥的《家園三部曲》第二部,雖源于深厚的創作基礎與良好的口碑,卻因未能在國内過審便赴柏林電影節參展而引發争議;婁烨的七字新片更是因在戛納的放映而遭遇風波,豆瓣詞條被清空,傳聞評委給出了零分評價。這些事件不僅讓兩位導演陷入了輿論的漩渦,也讓整個電影界開始重新審視“出海”的代價與風險。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回望過去,因違規參賽或參展而遭遇處罰的電影人并不在少數。田壯壯因《某種顔色的風筝》榮獲東京電影節大獎而被禁拍十年;陸川雖因《王的盛宴》入圍多倫多電影節而一度陷入“違規參賽”的質疑,但好在他及時糾正态度,最終影片得以順利上映。這些案例無不在提醒我們:在電影這條藝術之路上,每一個選擇都需謹慎,每一次“出海”都需三思而後行。
新規的出台,雖給電影人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限制,但從長遠來看,它無疑有助于淨化電影市場環境,提升國産電影的整體品質與國際競争力。在這個關鍵時刻,每一位電影人都應深刻反思自己的創作初衷與責任擔當,以更加嚴謹的态度、更加優秀的作品來回饋觀衆、回饋時代。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