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对大多数游客而言,最吸引人的是圆明园内的景观。虽然园内历经沧桑,但人们仍能想象昔日的繁华。有趣的是,圆明园中的不少景观与杭州西湖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要从康熙皇帝说起。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开始第二次南巡,并第一次抵达杭州。这座以湖山盛景而闻名的城市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康熙皇帝四次南巡到杭州,并在西湖北面的孤山脚下兴建了行宫,这便是今日杭州市中山公园的位置。除此之外,康熙皇帝在杭州留下来的另一重要的印记,便是他考证并题写的“西湖十景”碑。

《乾隆南巡图》局部
他的孙子乾隆皇帝步祖父的后尘,在每一块“西湖十景”碑题字的后面都配上一首诗,并留下了墨宝。不单如此,对江南景致万分迷恋的乾隆皇帝,还命画师将这些景致一一绘图呈进。之后,乾隆皇帝还要求设计师将“西湖十景”移植到京城的皇家园林中去,这样他就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江南的美景。
虽然这十景无论是规模还是意境不能和杭州相比,但也都不乏自己的特色。我们不妨一起揭开历史的尘封,看看圆明园的“西湖十景”与原版有哪些异同。
西湖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孙小明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是一处较为宽泛的景致,是西湖一些特色景观的综合。平湖自然指的是西湖,而秋月则无疑是秋日的月亮,欣赏“平湖秋月”的最佳时刻是月圆之夜。而赏月的最美之处当属白堤西端康熙皇帝御题的“平湖秋月”碑处。这里东接白堤、断桥,南望则有湖水和群山,西侧是孤山景区,北侧背靠宝石山和葛岭山,可谓四面皆景。
圆明园平湖秋月
圆明园四十景图 平湖秋月
如果按照圆明园里“西湖十景”修建的先后顺序,平湖秋月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处景致最晚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形成并命名,后经乾隆年间不断完善,最后将此景列入圆明园四十景中,并绘制于《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传于后世。而且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在此先后赋诗咏叹。
雍正皇帝
《平湖秋月》
树杪暮烟收,晴光逐水流。
浅沙闲立鹭,轻浪稳眠鸥。
心月双圆镜,湖天一色秋。
恍疑星汉里,缥渺玉京游。
乾隆皇帝
不辨天光与水色,
结璘池馆庆霄凉,
蓼烟荷露正苍茫。
白傅苏公风雅客,
一杯相劝舞霓裳,
此时谁不道钱塘?
嘉庆皇帝
《镜远洲》
千顷澄波接太微,水天一色漾晴晖。
漪澜轻叠连松渚,绮縠平铺衬石矶。
云影高翻层阁峻,霞光遥绚远山巍。
舒怀游目皆余事,心镜自磨照九围。
道光皇帝
《平湖秋月对雨》
平湖日午泛轻航,飒飒南风喜送凉。
鸣籁青松遮碧嶂,含芳紫槿映虚堂。
倏看雨脚疏还密,乍听雷声隐复扬。
四望溟濛涵妙景,瀛洲图画水中央。
咸丰皇帝
《秋园试马由春和镇泛舟至平湖秋月即景》
诗思何处多,秋林落叶始。
策马度平皋,澄清景逾美。
轻航泛碧波,芳菊绚幽绮。
抒素聊裁吟,晚凉生净几。
乾隆时期,圆明园“平湖秋月”的位置也颇有几分西湖的神韵:其东侧为石桥和“双峰插云”景观,西侧则连接廓然大公景区,北侧倚靠一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则是水面宽阔的福海(模拟杭州西湖)。在周边景致的营造上,乾隆皇帝非常用心,力求从意境上达到最佳。
平湖秋月平面图(嘉庆后期)
平湖秋月大殿盛每逢过年时节都会悬挂廊灯、五福骈臻灯两对,六方绢画灯四对。殿内还曾收贮棕竹边文竹股心铜轴两面黑纸平湖秋月应景字画扇一柄。
从圆明园涵虚朗鉴看平湖秋月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乾隆五年九月在两峰插云亭上安玻璃二块,各长54厘米,宽29厘米。此景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也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每到重阳节,此处是帝后登高之处。
圆明园平湖秋月遗址
如今圆明园的秋也是极美的,漫步园中,看彩叶飘飘,看黄叶铺满大地,近望福海,远眺西山,你也许会沉浸其中,喜欢摄影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
温馨提示:上图为往年摄影作品,园内详情请关注“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信、微博。
[摄影]
焦 晓 泉
金 纪 友
徐 徐
[编辑]
付 怀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