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
清朝乾隆年间,位于杭州天竺山上的天竺寺以佛教胜寺闻名四方,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盛极一时。寺内的素食供不应求,用餐的筷子也不够,为应急之用,和尚们只得削竹成筷供香客进餐。因这种被削成竹筷的小径竹生长在杭州天竺山,“天竺筷”由此得名。

【手·艺】
天竺筷,取材于天然的小径竹,保留原始竹青,不上油漆,散发着淡淡竹香,这是手艺人对大自然馈赠最好的回应——惜物用情。一双天竺筷的自然呈现,前后有二十多道工序,从最开始的砍竹(取料)、截断、选料、蒸煮、暴晒到烙花、磨头、装头、抛光至最后精装成品,完全得靠双手对细节细腻而又精准地拿捏,全看手艺人的匠心与造诣。
【匠·心】
天竺筷的手艺传承至今已是第六代。每一代传人与天竺筷的结缘,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坚守和再传承,都续写了天竺筷的历史,让它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重获新生。在工业化和机械化的今天,一双天竺筷,不仅凝聚着手艺人全部的心血和力量,更承担着试图用手工艺的温暖和匠心精神,唤醒人们对美和自然的纯真记忆的使命。
【第五代·传承人】
王连道 ,省老字号“天竺筷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设计”杭州四宝”获国家专利。
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杭州市C类高层次人才,2016年获”中华老字号杰出工匠奖”。
2019年被评为“拱墅工匠”,2019被授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C类),2019年度浙江省“百姓学习之星”,荣获2019年度拱墅区非遗传承保护贡献奖。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富有艺术气息和杭州元素的天竺筷,他说这些是工艺礼品筷,全由他自己设计而成。每天练字、画画及篆刻培养的艺术素养,对他设计天竺筷大有帮助。
他为拯救“濒危”的天竺筷这份杭州的宝贵遗产,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他重组了天竺筷厂,改造了设备,还革新了工艺,把文化元素引入其中,所开发系列产品屡获各类奖项,企业被授予“浙江省老字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