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朱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 虞山琴派代表性传承人

“你在雪景下弹一曲《白雪》,古人讲雪竹琳琅,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是竹子上面雪掉下来那种感觉,你在山的倒影下、在水边弹一曲《白雪》,我觉得这种画面感,这种诗意,那是人生不可替代的一种感受。”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1979年,我从太仓随父母搬过来的时候,我们走的是水路,那个船很慢,慢慢地从常熟行灶桥下面穿行,当时的感觉非常好,因为我从来没看见过山,小时候,突然看见虞山,船围着山转,在那样一个菜花开的季节,简直是人间仙境,当时就想到唐伯虎画虞山七十二景,可能就是这种感觉。

我一直是在古宅里工作或者学习生活,后来我到南京师范大学读书,那是在随园里,当时就马上想到袁枚,那是多有趣的一个人物。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1985年我到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工作,在曾园赵园里面,又想起曾朴这样一个人,写《孽海花》的这样一个人,他走过的长廊,走过的圈洞门,你不禁会去想当时曾朴在干什么,你会发思古之幽情,你会想古人是怎么样的,我们是怎么样的,以后会是怎么样的。

每个空间都有它的记忆,它的灵魂,如果你跟它契合,那都是好地方,去发现它,其实也就是发现自己,在曾赵园这样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闲适舒畅的感觉。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你看看里面的人,都是有所作为的人,其实常熟人并不安逸,他是在安逸的环境下做大事,我觉得这也是常熟的一个城市特点,你街上随便走走,碰到年轻人都是读很多书的,你不敢妄言。

“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

这个很有趣,是我老师翁瘦苍先生写的,他热爱生活,五六月间跑到读书台避暑,那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他马上联想到“百千年后有书声”,千年之后这里确实还是书声琅琅,可见我们的传统文人,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文人,他是热爱生活的,他是对历史有抱负的,对后世有期待的,在这个地方挂这样一副对联,我觉得代表了常熟的一种文脉吧。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山山水水便存在于你的任何角落里,都会体现,都会留恋,就像唐代的(琴家)赵耶利,他曾讲过四川的蜀声,蜀声急躁,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但是讲到江南的时候,他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就像严天池讲的,清微澹远,这一直是你梦寐以求、流连忘返的境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循音走进江南常熟…

在这样一个充满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面生活,其实是人生的一个大幸,我觉得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文章转自:i常熟

#无常熟 不江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