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到场的人,除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高层领导和百姓推选出来的人民代表,还有一个身份十分特殊的人——曾经的国民党高官傅作义。
会议上,周总理正严肃的讲话时,傅作义却突然站了起来,双手掩面痛哭起来。而后,他还情绪激动地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因为他的情绪实在太过激烈,会议甚至不得不中止暂停。但在场代表们,不仅没有责怪傅作义,反而为他鼓掌,为他欢呼。
这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曾是国民党高官的傅作义,不仅没被抓起来,反而可以参加这次会议?周总理又说了什么,让久经沙场的傅作义将军如此激动?

傅作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傅作义的犹豫:跟着蒋介石还是共产党?</h1>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华北军区与南线集团彻底失去联系,华北军团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面对国民党在华北乃至全国越来越颓败的局势,使得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感到巨大的压力,他和蒋介石集团不得不开始考虑华北国民党军该如何走出下一步。
蒋介石与傅作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傅作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但却是以绥远为基本地盘的地方军事集团的首脑,难以控制。
另一方面,傅作义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军人,富有实干精神,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权,心里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早就表现出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做法的不满。
蒋介石虽然会重用傅作义,却对他不放心,甚至会在他身边安插暗线,傅作义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上报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左2)与傅作义(左3)
到10月中旬的时候,共产党在东北战区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胜利,为了应对紧张的局势,蒋介石甚至亲自到北平坐镇策划。在部署如何增援锦州的时候,他提议先把傅作义的家属移送到福州,若是国民党败了,他们还可以先撤退到青岛。
蒋介石的这些提示,实际上就是对华北战事失利时的一种安排。傅作义对此不能不作深切地思考,若是真的失败了,自己辛苦经营二十年的小集团该何去何从。
在平津战役即将打响之前,这些问题都不停地萦绕在傅作义的心头:下一步要怎么办?是跟着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11月4日下午,傅作义参加国民党国防部召开的军事会议。近来,国防部的战况十分萎靡,报告的内容更是低沉万分,会上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晚上,傅作义参加蒋介石在总统官邸举行的晚宴时,对于蒋关于华北局势的发问并未仔细言明,只是说道:“很困难!很困难!”蒋介石见傅作义面有难色,便让在场的高级将领都回去想想,第二天再谈。
不久,蒋介石又再次把傅作义邀请到他的府邸,继续讨论华北的战略计划。他再次提议先把傅作义的家人安置在福州,傅作义趁机向蒋介石表明,华北局势仍有可能扭转,南撤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
傅作义的一番话打动了蒋介石的心,特别是“偏安江南”一语使蒋介石深受刺激,中国历史上偏安江南的王朝历来没有好结局,也是受到后人鄙薄的。思虑再三,蒋介石动摇了,决定改变原来做出的让傅作义全军南撤的决定。
蒋介石
这次南京高级军事会议的最终结果,商定出了暂时静观其变的对抗方针。而这一方针,正中傅作义的下怀。
虽然傅作义以“主战派”的面目主张坚守华北、不愿南撤,但实际上他是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考虑,与蒋介石是同床异梦。
在反复盘算和成功劝服蒋介石之后,傅作义返回北平。之后,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开始寻求同共产党谋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4">傅作义的决断:弃暗投明</h1>
由于全国都已经显露出来国民党必胜的趋势,再加上蒋介石的不断猜疑,傅作义决定为军队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考虑,产生了把战求和的想法。
此时,北平各界人士都在大力号召“和平”,大学和中学的师生、学者走上街头游行,社会名流上书、发表杂志向政府表达“反内战”的倡议。作为地方国民党军事的首脑,傅作义受到了这股“求和平”风潮的影响。
学生起义
然而,傅作义仍有一些顾虑:首先,求和之后,共产党会不会以战争罪处置他?其次,他会不会成为国民党的铲除对象?
最后,痛定思痛的傅作义还是决定放弃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地位,放下身段去找共产党求和。可以说,这条谈判之路,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和失去自己势力的代价做出的选择。
1948年11月中旬,傅作义通过彭泽湘与符定一和中共中央商讨傅作义军起义事务。几天后,彭泽湘和符定一到达石家庄,向中共有关人员声称,傅作义起义大致已定,请中共中央考虑起义时间以及双方的联络及事后安排。
彭泽湘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考虑认为,傅作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华北“剿总”的军队约有6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并且都驻防在平津塘地区,而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只有20万,且分散在平张线上。
一旦傅作义起义,很有可能遭到蒋介石集团的中央军镇压,导致傅作义军队的失败,或者很可能会使中央军弃城逃跑,从而无法达到就地歼灭华北国民党军的目的。因此,中共不同意起义。
另外,此次傅作义派来谈判的人员并非傅作义的亲信,也没有什么实权,不能真正代表傅作义的意图,此次和谈明显带有试探和接触的性质,与彭泽湘、符定一的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有关人员告诉符定一,“我们是欢迎傅部派人来谈判的。”实际上这是暗示二人不能作为傅作义的代表来谈判,要谈判必须另派合适的代表。此次谈判虽然没有取得成果,但对于促进谈判双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符定一与毛主席
此次谈判后,中共决定,以解决国民党兵力的原则作为解决平津问题的总方针。为此,中共中央调东北野战军入关,大大增加了中共在平津地区的兵力。
1949年1月7日,傅作义派出自己多年的好友周北峰少将,和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出城谈判。这两人都是经常代表国民党前来谈判的重要人物,共产党比较中意这次的谈判代表。
在傅作义同中共和谈的时候,蒋介石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他先后4次派人来威逼利诱,并请求傅作义率部南撤,但都被傅作义拒绝。
蒋介石预感到傅作义与中共的和谈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便于1月17日晚给傅作义发来一封电报。
傅作义(左1)与蒋介石(左2)
他在电报中提到,理解傅作义迫于形势做出选择实属无奈,仅要求傅作义一件事。那就是,从18日起,他会派飞机运走空军的官员和重要的军事武器,大概要一周的时间,希望傅作义“念多年之契好,予以协助”,并催傅作义立即回复。
傅作义让人拟出“遵照办理”的电稿后,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够稳妥,于是找王克俊来商议此事。两人讨论许久后,傅作义决定以王克俊的名义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发了一封电报,说明了蒋介石来电的内容,并要求城外解放军在有飞机来时炮击天坛临时机场,阻止着陆。
18日,当蒋介石派来的飞机刚一到达天坛附近,解放军就集中炮火轰炸它们。猛烈的炮火使得飞机无法着陆,只得灰溜溜地逃离北平。这一次,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用飞机运走嫡系精锐兵团及装备的计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傅作义的结局: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h1>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认为自己在解放战争期间犯下的战争罪应当受到人民惩处,请求投案。可毛主席不但既往不咎,反而充分信任他,多次出面为傅作义做群众思想工作。
在西柏坡招待所,毛主席握住傅作义的手,很风趣地说:“过去在战场上我们是敌人,见面就要打打杀杀的。可你现在甩掉了蒋介石,我们的关系就像姑舅亲戚,难舍难分。”
傅作义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我有罪!”
毛主席又笑着说:“你有功。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掉你的。”
这时,傅作义凝结在心头的顾虑才冰消雪化。
傅作义(右3)
1949年3月,毛主席从西柏坡迁住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傅作义第二次拜见毛主席。这次拜见毛主席的目的是想提出一个请求,就是想让毛主席批准他再回到绥远省去工作。
他对毛主席说:“毛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我还回绥远省去工作,我对水利工作很感兴趣,就在绥远省当个水利局长,好好治理一下河套地区的水利,搞好水利建设。”
傅作义的这个请求,毛主席没有答应。因为他认为傅作义的想法太小了,对这样一个立过大功的将军,怎么能让他到一个省去工作呢!
因此,毛主席对傅作义说:
傅将军对水利建设工作感兴趣,这很好。不过去一个省当个水利局长,这太屈才了。我们要兴建好多水利工程,尤其是黄河、淮河流域,还有海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成灾,你就将全国水利建设工作抓起来。
毛主席与傅作义
正式对外公开由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的决定,是在1949年10月9日的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上。
那天,周恩来总理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地宣布:“中央决定,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由傅作义同志担任!”
霎时间,铺天盖地的掌声传遍了人民大会堂。傅作义激动地站起来,掩面大哭。因为他的情绪实在太过激烈,会议甚至不得不中止暂停。
傅作义十分感动,自己曾是国民党的高层、共产党的对头,可毛主席和其他代表都对他如此信任,令他感慨万分。傅作义边哭边说:“以往,一箱黄金都换不到国民党的一个部长。可现在,毛主席和共产党什么都不要,还肯让我一个起义将军当部长,这就是共产党员的胸怀!共产党不得天下则天理难容矣!”
傅作义发表讲话
随后,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在场的人员都被他那高昂的情绪所感染,一同高呼,一同流泪。此刻,大家没有了隔阂,只剩下一起团结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
而傅作义的作为也没有让毛主席的中央失望。往后的几十年里,他奔波在山水之间,哪里有水利工程建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河北平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时,刚出院的傅作义立刻打电话给防汛指挥部,随后又要求亲临抗洪第一线。
在职的22年里,傅作义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