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h1>

原创 知藏法师 当阳玉泉寺 昨天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此时此刻,我们仰望星空,漫天的繁星中,有一颗是用唐代玉泉寺一行禅师命名的,那是人类为了纪念和褒奖他对人类的启发和贡献,用这种方式向他表达的敬意。一行禅师,他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是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的僧人,没有之一。

他是没有被僧人职业耽误的科学家,也是没有被科学职业耽误的僧人。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禅师俗名张遂,出生于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公元683年,少年时便聪慧异常,到了21岁的时候,京城一位著名的道人尹崇,送给他一本西汉扬雄写的《太玄经》,这本晦涩难懂的书,很快就被青年张遂读通,然后写出了两本专门阐述这本谁看谁头大的书,《太衍玄图》和《义诀》。 这让尹崇大吃一惊,也让当时的世人惊叹不已。当时武则天有的侄子叫武三思,后来权倾朝野,看中了张遂的才华,想要结交,张遂闪了,找了个很说的过去的借口,同时也为了报答过早离世的双亲,出家了,法名一行。权力和政治舞台是很多有才华的人的向往。一行禅师不同的地方,就是早早就看破了这些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他先在嵩山和普寂禅师学禅,期间皇帝唐睿宗让人来请他出山,他又闪了。禅法很有心得之后,就到了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和弘景禅师和素真禅师学习梵语和戒律。像一行禅师这样的人,真不像咱们人世间的人,更像是穿越来的,学啥啥行,戒律学完了,著有《摄调伏藏》十卷。梵语学完了,就参与翻译经典。《佛祖统纪》说一行向当时的人称开元三大士的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梵僧学习唐密,并参与翻译唐密经典《大日经》,翻译完了之后的第二年,开元十二年(724),写成《大日经疏》,这本书是一行禅师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整理而成的。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请不空为授灌顶。可以相信的是,当时在玉泉寺,乃至在全世界,很少有人了解这位天才禅师的内心世界。至少我们现在知道,禅师在当时知道一个秘密,但在当时说出来没有人能够相信。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禅师知道,地球是圆的。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持有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去球吧,这平整的大地怎么能是个球呢?我们还可以相信,禅师知道地球是个球以外,还知道月亮也是个球,太阳也是个球,行星们全都是一个个的球。除了这些秘密之外,他一定还知道很多别的秘密,所以,他是一个绝对孤独的人,在当时的那个世界上,很难有人理解他,他也不可能有知己。他熟悉佛门的事情,也熟悉科学的事情。可以想象,他揣着很多人类不知道又没有办法说出来的秘密准备在玉泉寺终老,可是,唐玄宗惦记起他来,这位皇帝比较有心计,没有直接下诏找他来,怕他跑,就下令让他的亲叔叔强行把他搞出来。毕竟,禅师再看的破,也还是吃人间的烟火,不好连累亲叔,只好离寺来到长安。临行前,和寺僧述说了自己诸多无奈。在京都长安,当时的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历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不准了,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的历法。一行禅师主持了这个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事情,他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种种科学经验、观察和思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除了“先驱”这个词,再也不好找到别的词来形容了。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经过耐心细致的计算、观察、测量,一行禅师制定了《大衍历》这个《大衍历》有多牛,它发展了前人岁差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齐同术”(通分法则)运用于历法计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八百年之久。经过验证《大衍历》比当时已有的其他历法,如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李淳风的《麟德历》等要精密、准确得多。《大衍历》作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历法,相继传入日本、印度,在这两国也沿用近百年,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国家的历法。一行禅师还主持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最浩大的科学测量工作,南至如今的越南河内,北至如今的贝加尔湖。这样的人,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古代,怎么能有人可以理解他,和他成为知己呢?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从资料上看,他只有一位真正的好伙伴,叫梁令瓒,这也是个奇人,他任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个类似现代政府的后勤工作,算是个高级公务员吧,公务员没有耽误他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也没有耽误他成为一个业余的天文学家,更关键的是,他还是一位妥妥的著名的机械工程师。天才之间立刻碰撞出火化了,在一行禅师的带领下,制作出了一个用于观测天文的仪器,黄道游仪。一行禅师用这台仪器测量星宿的经纬度时,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自行的现象,即发现了恒星的运动,这比欧洲的相同发现约早一千年;这些划时代的观测数据,就是他的《大衍历》的初稿。这还没完,一行禅师又和梁令瓒共同制造了浑天仪,并在制作过程中发明了自动报时装置,开创了中国独特的天文钟先例。

浑天仪是反映当时先进的天文学理论浑天说的一种天文仪器。能模仿天体运行,中国制造浑天仪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张衡已开始用水力推动齿轮,使圆球运转,正好一天一周。但到了唐代,流传下来的浑天仪已不能适用。两个天才反复努力,终于重新制成了新的浑天仪,以水为动力,各种木质和铜铁质零件以及齿轮相交,一昼夜自转一周,正好和周天恒星的运转相一致。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合现在两个小时)自动撞钟。这两个木人当然应该说是运用机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机器人。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计时机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是现代机械类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百年。当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唐玄宗命令文武百官都来看,无不惊讶叹服。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说:梁令瓒和僧一行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西方关于钟表装置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造完了这两台仪器,《大衍历》也完成了,当年,也就是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一行禅师随唐玄宗出行,到了一个叫新丰的地方,禅师忽然啥也没说,自己去洗了个澡,换了衣服,迦趺正坐,正念,怡然示灭。

漫天繁星,有一颗是用唐代禅师命名——记一行禅师

赐溢曰大慧禅师。唐玄宗为他立有 『御制大慧禅師一行碑』开元开元十六年立唐一行禅师塔碑。唐明皇撰。史记他是有弟子的,但是谁不详,已无从考证。他在佛教史上公认最大的成就,唐密,也于后世隐没了。孤独的科学天才,孤独的佛门禅师,孤独的唐密。禅师在这个年龄离开人间,挺合适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人类做了什么,不在于活了多久。当然,他并没有死,我们抬头仰望天空,他就隐身在漫天繁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