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h1>

原創 知藏法師 當陽玉泉寺 昨天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此時此刻,我們仰望星空,漫天的繁星中,有一顆是用唐代玉泉寺一行禅師命名的,那是人類為了紀念和褒獎他對人類的啟發和貢獻,用這種方式向他表達的敬意。一行禅師,他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沒有之一;是人類科技史上最偉大的的僧人,沒有之一。

他是沒有被僧人職業耽誤的科學家,也是沒有被科學職業耽誤的僧人。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禅師俗名張遂,出生于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公元683年,少年時便聰慧異常,到了21歲的時候,京城一位著名的道人尹崇,送給他一本西漢揚雄寫的《太玄經》,這本晦澀難懂的書,很快就被青年張遂讀通,然後寫出了兩本專門闡述這本誰看誰頭大的書,《太衍玄圖》和《義訣》。 這讓尹崇大吃一驚,也讓當時的世人驚歎不已。當時武則天有的侄子叫武三思,後來權傾朝野,看中了張遂的才華,想要結交,張遂閃了,找了個很說的過去的借口,同時也為了報答過早離世的雙親,出家了,法名一行。權力和政治舞台是很多有才華的人的向往。一行禅師不同的地方,就是早早就看破了這些人世間的滾滾紅塵。他先在嵩山和普寂禅師學禅,期間皇帝唐睿宗讓人來請他出山,他又閃了。禅法很有心得之後,就到了湖北當陽的玉泉寺和弘景禅師和素真禅師學習梵語和戒律。像一行禅師這樣的人,真不像咱們人世間的人,更像是穿越來的,學啥啥行,戒律學完了,著有《攝調伏藏》十卷。梵語學完了,就參與翻譯經典。《佛祖統紀》說一行向當時的人稱開元三大士的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位梵僧學習唐密,并參與翻譯唐密經典《大日經》,翻譯完了之後的第二年,開元十二年(724),寫成《大日經疏》,這本書是一行禅師請善無畏闡釋《大日經》義,由一行記錄并發揮整理而成的。一行又向金剛智學習《陀羅尼印》。開元十一年(723)金剛智組織翻譯《瑜伽念誦法》《七俱胝陀羅尼》,一行為筆受。請不空為授灌頂。可以相信的是,當時在玉泉寺,乃至在全世界,很少有人了解這位天才禅師的内心世界。至少我們現在知道,禅師在當時知道一個秘密,但在當時說出來沒有人能夠相信。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禅師知道,地球是圓的。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都持有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去球吧,這平整的大地怎麼能是個球呢?我們還可以相信,禅師知道地球是個球以外,還知道月亮也是個球,太陽也是個球,行星們全都是一個個的球。除了這些秘密之外,他一定還知道很多别的秘密,是以,他是一個絕對孤獨的人,在當時的那個世界上,很難有人了解他,他也不可能有知己。他熟悉佛門的事情,也熟悉科學的事情。可以想象,他揣着很多人類不知道又沒有辦法說出來的秘密準備在玉泉寺終老,可是,唐玄宗惦記起他來,這位皇帝比較有心計,沒有直接下诏找他來,怕他跑,就下令讓他的親叔叔強行把他搞出來。畢竟,禅師再看的破,也還是吃人間的煙火,不好連累親叔,隻好離寺來到長安。臨行前,和寺僧述說了自己諸多無奈。在京都長安,當時的社會上普遍使用的曆法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不準了,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的曆法。一行禅師主持了這個工作。這是一個非常燒腦的事情,他涉及到天文、數學、實體種種科學經驗、觀察和思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除了“先驅”這個詞,再也不好找到别的詞來形容了。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經過耐心細緻的計算、觀察、測量,一行禅師制定了《大衍曆》這個《大衍曆》有多牛,它發展了前人歲差的概念,創造性地提出了計算食分的方法,發現了不等間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齊同術”(通分法則)運用于曆法計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大衍曆》頒布實行,并一直沿用達八百年之久。經過驗證《大衍曆》比當時已有的其他曆法,如祖沖之的《大明曆》、劉焯的《皇極曆》、李淳風的《麟德曆》等要精密、準确得多。《大衍曆》作為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曆法,相繼傳入日本、印度,在這兩國也沿用近百年,極大地影響了這兩個國家的曆法。一行禅師還主持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最浩大的科學測量工作,南至如今的越南河内,北至如今的貝加爾湖。這樣的人,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古代,怎麼能有人可以了解他,和他成為知己呢?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從資料上看,他隻有一位真正的好夥伴,叫梁令瓒,這也是個奇人,他任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個類似現代政府的後勤工作,算是個進階公務員吧,公務員沒有耽誤他成為一個著名的畫家,也沒有耽誤他成為一個業餘的天文學家,更關鍵的是,他還是一位妥妥的著名的機械工程師。天才之間立刻碰撞出火化了,在一行禅師的帶領下,制作出了一個用于觀測天文的儀器,黃道遊儀。一行禅師用這台儀器測量星宿的經緯度時,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恒星自行的現象,即發現了恒星的運動,這比歐洲的相同發現約早一千年;這些劃時代的觀測資料,就是他的《大衍曆》的初稿。這還沒完,一行禅師又和梁令瓒共同制造了渾天儀,并在制作過程中發明了自動報時裝置,開創了中國獨特的天文鐘先例。

渾天儀是反映當時先進的天文學理論渾天說的一種天文儀器。能模仿天體運作,中國制造渾天儀的曆史相當悠久,漢代張衡已開始用水力推動齒輪,使圓球運轉,正好一天一周。但到了唐代,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已不能适用。兩個天才反複努力,終于重新制成了新的渾天儀,以水為動力,各種木質和銅鐵質零件以及齒輪相交,一晝夜自轉一周,正好和周天恒星的運轉相一緻。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這兩個木人當然應該說是運用機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機器人。這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鐘要早六百年。當渾天儀造成之後,置于武成殿前,唐玄宗指令文武百官都來看,無不驚訝歎服。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中說:梁令瓒和僧一行所發明的平行關聯裝置,實質上就是最早的機械時鐘,是一切擒縱器的祖先,走在歐洲14世紀第一具機械時鐘的前面;西方關于鐘表裝置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這一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造完了這兩台儀器,《大衍曆》也完成了,當年,也就是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一行禅師随唐玄宗出行,到了一個叫新豐的地方,禅師忽然啥也沒說,自己去洗了個澡,換了衣服,迦趺正坐,正念,怡然示滅。

漫天繁星,有一顆是用唐代禅師命名——記一行禅師

賜溢曰大慧禅師。唐玄宗為他立有 『禦制大慧禅師一行碑』開元開元十六年立唐一行禅師塔碑。唐明皇撰。史記他是有弟子的,但是誰不詳,已無從考證。他在佛教史上公認最大的成就,唐密,也于後世隐沒了。孤獨的科學天才,孤獨的佛門禅師,孤獨的唐密。禅師在這個年齡離開人間,挺合适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為人類做了什麼,不在于活了多久。當然,他并沒有死,我們擡頭仰望天空,他就隐身在漫天繁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