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临摹第003方—骑司马印
一、骑司马的故事
骑司马是一个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军官职位,属于第002方印校尉之印中的校尉下一级军官,是一个专责骑兵的武职官员,历史记载的可以指挥的兵员数量5000人。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其职位和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边疆驻守和在中央军队单位服役,其作用是不同的。没有找到关于骑司马的比较系统的资料,下面分别从汉朝建立前、汉朝以及汉朝之后(三国和西晋)选取几个相关的故事,从中也可以看出骑司马的一些踪迹。
在汉朝建立前,项羽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就有骑司马的身影。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在突出包围后又被汉骑将灌婴领兵追杀,最后逃到乌江岸边上,项羽率领余下的将士下马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激战过后,手下将士伤亡殆尽,项羽本人也已经身负重伤,“身亦被十馀创”。这时候,项羽忽然看到汉军阵中有个熟人,名叫吕马童,这个吕马童当时职位就是骑司马。项羽大呼道:“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十分羞愧,不敢正视项羽,他指着项羽,对自己身边的王翳说道:“此项王也。”这时候项羽已经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他大声对吕马童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然后自刎而死。这支汉军的主将是王翳,他得到了项羽的首级。接下来,其他汉军为争夺项羽尸首,不惜刀剑相向,“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终“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也就是说项羽的尸首被分成为五份,这五个人以项羽的尸块向刘邦邀功,刘邦没有食言,对这五个人进行了封侯,当时官职为骑司马的吕马童被封为中水侯。
汉代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朝经常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也经常出现骑司马的身影。段熲(读为 jiǒng)为汉代镇压羌族叛军的著名将领,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六月,段颊追击羌军至走马水上,探知羌军已至奢延泽(今陕西靖边西北),于是段熲率轻骑昼夜兼程,与羌军战于奢延泽,将羌军击破。羌军余部走向落川(约为今陕西洛河),羌军再集结布阵。段熲分别派骑司马田宴率5000骑从东面、假司马夏育率2000骑从西面,同时攻击羌军。羌军派出7000骑围攻田宴,被田宴军击溃退走,段熲引军与田宴猛追,且战且走,至灵武谷(今宁夏银川西北),段熲披甲先登,土卒均不敢落后,羌军在汉军的猛击之下,大败而逃。段熲率军再追,连续三天三夜,于七月,追至泾阳(今甘肃平凉南),羌部众退入汉阳(今甘肃甘谷东)山谷之中,战后田宴因功,由骑司马升任护羌校尉。

图1 汉羌之战(图片来自互联网)
汉简为汉代屯兵制度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其中有一部分研究成果也涉及到了骑司马等驻屯军事系统。贾一平在《西汉张掖郡部都尉所辖司马类职官考——以居延汉简为中心部都尉下属的屯兵体系》考察了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部部都尉下属的屯兵体系,认为:郡下设若干部,部的行政首长为部都尉,部都尉的专责军事的副手为部司马,如果部管辖的武装力量有骑兵成分,则需设置骑司马管辖骑兵。再综合前述其他材料研究结果,可以认为,部司马为部都尉专责军事的主官,其副手为假司马,如果有骑兵,再设置骑司马。
汉朝之后进入了三国和两晋。从司马望的职务升迁以及幕府编制上也可以看到骑司马的身影。
司马望(205年-271年8月16日),字子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次子。三国时,魏国皇帝曹髦拜他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司马望在其任内八年,威化明肃,之前蜀将姜维就曾多次进犯关中,在司马望上任之后,设置各种迎敌策略,使姜维无计可施,因此成为关中的重镇大将,因守土有功进封顺阳侯。之后司马望被征回朝庭,拜为卫将军,又兼任中领军,掌管禁卫军,之后又加骠骑将军、开府,不久之后,乃代何曾担任司徒。西晋时期,司马氏篡魏,司马望被封为义阳王,有食邑万户,并领兵二千人。泰始三年(267年)九月,又下诏进封为太尉,仍兼任中领军。置太尉军司一人,参军事六人,骑司马五人。又增置官骑十人,并前三十,假羽葆鼓吹。从司马望的晋升经历可以看出,征西将军升职到卫将军,再加骠骑将军,到骠骑将军就可以开府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配置工作班子。然后再晋升到司徒,太尉,到太尉这一级别,下边的办事机构规模就更大了,其中包括太尉军司一人,参军事六人,骑司马五人,在前面官骑三十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人,或者说到太尉这个级别的时候,官骑可以达到四十人的规模。
骑司马印印面分析
骑司马印如图2所示。
图2 骑司马印
从字法上看,这个印四个字中,骑字里有个“馬”字,又有一个独体字“馬”,两个“馬”字出现在同一个印面中,很容易形成板滞和重复的感觉。这方印在对这两个“馬”字的处理上,主要体现在馬“腿”上。骑字中的“馬”字前腿是外伸的,而独体的“馬”字前腿的是收敛的,一伸一收,形成了对比,消除了板滞感。如图3所示。
图3 两个馬字的变化对比
由于上面“骑”、“馬”两个字笔画比较密集,整体形成了上重下轻的布局,为此需要底盘稳重,“印”字上下两个部件,“爪”部件相对于“卪”水平方向上略短,形成上短下长的态势,即使得“印”字本身显得稳重,同时也对上层两个字发挥了更加有力的视觉效应。
注意“印”字最后一笔有一个小的向下弯曲,这是秦朝和西汉印章的特征,至东汉时逐渐消失。
另外整个印面笔画以圆转为主,显得圆润流畅。
从章法上看,形成了“三密一疏”的格局,特别体现在对“司”字的处理上,下边的口尽量收缩,形成三块“留红”,增加整个印面的生动性。
另外,“卪”横向拓展,与司字的下部形成了穿插关系,也是为了保持下部稳重结实的视觉效应。
印稿上石与奏刀
采用反写上石的方法上石,如图4所示。
图4 反写上石
在奏刀的过程中,应使用计算机图片处理软件,对样本印蜕水平翻转处理,参照翻转后的印蜕,进行不断地调整。刻出初样后,可以采用毛笔蘸墨将印面涂黑,为下一步修印做准备。在涂黑的过程,应使用比较干的墨,并且毛笔蘸取的墨汁应尽可能少,确保墨汁不能渗透到已经刻成的刻痕中。如图5所示。
图5 初刻后涂黑为修印做准备
经过修印后,印面的效果如6所示,钤印的印蜕如图7所示。
图6 印面效果
图7 钤出来的印蜕
钤出来的印与原印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是四个所占空间不平衡,分割四个字的十字线水平方向不够平直,应加强印稿上石的精确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