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中国历代史书,多载王侯将相之事,或为内外大事。

民间显赫之人,不能遗名于史籍,更复言凡人也。

然有一乞丐,生平无惊人之举,然事见史书。

他是何人,又作何事?

共下看。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幼年穷困潦倒</h1>

故事的主角,姓武,然而没有名字,后来清政府褒奖其功德,赐名训,后人称之为武训。

他出生在清朝山东省堂邑县的武庄,武训的父亲在他七岁那年就病死了,其父在生前没留下多少财产,很快母子二人就穷的沿街乞讨了。

有人说过,越是贫穷的人,越知道学习的重要。

武训虽然为了生计,每日四处讨饭,但他每每经过学堂门口,便停留很久,对学习的向往油然而生。

有一次,武训又经过一个学堂,这次他决定要进去,讨个运气。

于是他鼓起勇气走了进去,想要老师恩准能教他读书写字,那老师嫌弃他臭要饭的没钱,便把他赶出门外。

于是,他放弃的学习的妄想。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h1>

随着武训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了半乞讨半打工的生活。

这段期间他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

就在武训在张举人家打工的期间,家里人给武训寄了一封信和一点钱。

结果张举人欺负武训不识字,把信给了武训,钱没给他。

后来,武训陆陆续续在张举人家打了三年工。就在武训讨要工资另谋去处时,张举人拿出一张假字据,谎称武训领过工资了。

武训不服当面找张举人要工资,结果张举人派出打手,殴打了武训一顿,并将其赶出门外。

此类不公平的事件在武训身上发生了多次,他明白了,没文化处处被人欺负,还没办法说理。为了不让后来人受他这份苦,这份罪。于是他想自己办义学,此时的他才21岁。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四处乞讨,积累财物</h1>

年仅21岁的武训,为了自己的理想,开始了自己的旅途。

为了赚钱,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没活干的时候,就乞讨度日,一天都不耽误。

每当赚到钱了就寄回老家,让信得过的富豪,代为保管。

到了1886年,49岁的武训,已经买了二百三十亩田地,还攒了不少的钱。

他依旧没有松懈,白天乞讨,晚上织布赚钱。

有人看不下去了,劝他不要这么苦了,有了这么多田和钱,可以回家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了。

武训谢绝了来人的好意,依旧如故。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开办“崇贤义塾”</h1>

过了几年,武训觉得钱够了,变卖了所有的良田,创办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义塾“崇贤义塾”。

开班当日,他便先跪求有学问的人来担任老师,后求穷苦人家送小孩来免费上学。

等老师都来后,他举办谢师宴。然而宴会上他却独自站在校门外,等老师吃完后,他吃剩菜剩饭。

有人好奇问武训,为什么不和老师一起吃饭,武训笑道:“自己是乞丐,不敢和老师一起吃饭”。

办完学校,武训也会经常来看看。

偶有遇到白天偷懒睡觉的老师,他便跪在老师面前,直至老师睡醒惊得不敢再睡。

或是遇到偷懒玩乐的学生,武训也是跪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不敢游戏。

或是有学生不认真学习,武训便一边哭泣一边劝导。

师生感于武训心之诚,故学风颇好。

朝廷听说了这件事后,赏赐其银两,并赐名“训”。 取义 “教导,训诫”之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1">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h1>

馆陶县了证和尚,听说了武训的事迹大受感动,决心也创办义学,然而钱财不够。

武训听说后,找到了了证和尚,两人一起创办了“馆陶杨二庄义塾”。

这段时间,武训不光办义学,听闻谁家贫穷,他便偷偷送银子,也不告诉他人。

过了几年,武训积累了不少财富,又创办了义学“临清御史巷义塾”。

就在同年的四月,他坐在义塾外聆听着,临清义塾的朗朗读书声,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时人见其逝容,睁着眼睛笑着离世,如同心满意足一般。

县里人深感其义,用石头镌刻武训的雕像用来祭祀。

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上表朝廷为武训请旌,祀孝义祠。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写入官方史书前言幼年穷困潦倒又一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四处乞讨,积累财物开办“崇贤义塾”继续办义学,或兼济他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