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中國曆代史書,多載王侯将相之事,或為内外大事。

民間顯赫之人,不能遺名于史籍,更複言凡人也。

然有一乞丐,生平無驚人之舉,然事見史書。

他是何人,又作何事?

共下看。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幼年窮困潦倒</h1>

故事的主角,姓武,然而沒有名字,後來清政府褒獎其功德,賜名訓,後人稱之為武訓。

他出生在清朝山東省堂邑縣的武莊,武訓的父親在他七歲那年就病死了,其父在生前沒留下多少财産,很快母子二人就窮的沿街乞讨了。

有人說過,越是貧窮的人,越知道學習的重要。

武訓雖然為了生計,每日四處讨飯,但他每每經過學堂門口,便停留很久,對學習的向往油然而生。

有一次,武訓又經過一個學堂,這次他決定要進去,讨個運氣。

于是他鼓起勇氣走了進去,想要老師恩準能教他讀書寫字,那老師嫌棄他臭要飯的沒錢,便把他趕出門外。

于是,他放棄的學習的妄想。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h1>

随着武訓年齡的增長,他開始了半乞讨半打工的生活。

這段期間他吃了不少沒文化的虧。

就在武訓在張舉人家打工的期間,家裡人給武訓寄了一封信和一點錢。

結果張舉人欺負武訓不識字,把信給了武訓,錢沒給他。

後來,武訓陸陸續續在張舉人家打了三年工。就在武訓讨要工資另謀去處時,張舉人拿出一張假字據,謊稱武訓領過工資了。

武訓不服當面找張舉人要工資,結果張舉人派出打手,毆打了武訓一頓,并将其趕出門外。

此類不公平的事件在武訓身上發生了多次,他明白了,沒文化處處被人欺負,還沒辦法說理。為了不讓後來人受他這份苦,這份罪。于是他想自己辦義學,此時的他才21歲。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四處乞讨,積累财物</h1>

年僅21歲的武訓,為了自己的理想,開始了自己的旅途。

為了賺錢,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什麼髒活累活他都幹,沒活幹的時候,就乞讨度日,一天都不耽誤。

每當賺到錢了就寄回老家,讓信得過的富豪,代為保管。

到了1886年,49歲的武訓,已經買了二百三十畝田地,還攢了不少的錢。

他依舊沒有松懈,白天乞讨,晚上織布賺錢。

有人看不下去了,勸他不要這麼苦了,有了這麼多田和錢,可以回家娶妻生子,過安穩日子了。

武訓謝絕了來人的好意,依舊如故。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開辦“崇賢義塾”</h1>

過了幾年,武訓覺得錢夠了,變賣了所有的良田,創辦了他人生中第一個義塾“崇賢義塾”。

開班當日,他便先跪求有學問的人來擔任老師,後求窮苦人家送小孩來免費上學。

等老師都來後,他舉辦謝師宴。然而宴會上他卻獨自站在校門外,等老師吃完後,他吃剩菜剩飯。

有人好奇問武訓,為什麼不和老師一起吃飯,武訓笑道:“自己是乞丐,不敢和老師一起吃飯”。

辦完學校,武訓也會經常來看看。

偶有遇到白天偷懶睡覺的老師,他便跪在老師面前,直至老師睡醒驚得不敢再睡。

或是遇到偷懶玩樂的學生,武訓也是跪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不敢遊戲。

或是有學生不認真學習,武訓便一邊哭泣一邊勸導。

師生感于武訓心之誠,故學風頗好。

朝廷聽說了這件事後,賞賜其銀兩,并賜名“訓”。 取義 “教導,訓誡”之意。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1">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h1>

館陶縣了證和尚,聽說了武訓的事迹大受感動,決心也創辦義學,然而錢财不夠。

武訓聽說後,找到了了證和尚,兩人一起創辦了“館陶楊二莊義塾”。

這段時間,武訓不光辦義學,聽聞誰家貧窮,他便偷偷送銀子,也不告訴他人。

過了幾年,武訓積累了不少财富,又創辦了義學“臨清禦史巷義塾”。

就在同年的四月,他坐在義塾外聆聽着,臨清義塾的朗朗讀書聲,走向了人生的盡頭。

時人見其逝容,睜着眼睛笑着離世,如同心滿意足一般。

縣裡人深感其義,用石頭镌刻武訓的雕像用來祭祀。

山東巡撫張曜、袁樹勳先後上表朝廷為武訓請旌,祀孝義祠。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寫入官方史書前言幼年窮困潦倒又一次,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四處乞讨,積累财物開辦“崇賢義塾”繼續辦義學,或兼濟他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