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黄埔军校旧照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会议期间,孙中山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筹委会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邓演达、张家瑞为筹委会委员,并先后聘请苏联人鲍罗廷、加伦为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中国共产党委派张申府参加筹备工作。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校长、党代表(相当于政委)组成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和总教官室,后部门设置略有调整。5月12日,孙中山任命第一批教官,首任政治部主任为戴季陶,副主任为中共党员张申府。政治部主任是党代表的参谋长,特殊情况下可代行党代表职权。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与廖仲恺
戴季陶是蒋介石留日同学、拜把子兄弟。但黄埔军校开学不到一个月,戴季陶就因国民党内部矛盾不辞而别。政治部主任由时任副主任邵元冲代理。邵元冲是旧派文人,根本不会做政治工作,导致政治部形同虚设。全校师生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撤换邵元冲。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呼应广大师生诉求,与校长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会商后,决定请中共方面推荐一位适当人选接任政治部主任。
张申府(左一)与周恩来(右二)等合影
张申府力荐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职
1924年7月,中央指示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回国开展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工作。张申府是中共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留法期间与周恩来结识,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张申府还介绍周恩来、朱德等加入了党组织。张申府参与黄埔军校筹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是当时在黄埔军校担任职务最高的中共党员。廖仲恺和戴季陶多次请张申府推荐在国外读书的优秀学生到黄埔军校工作。张申府推荐了15名在国外读书的共产党员,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周恩来,此外名单中还有恽代英、赵世炎等人。
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及子女廖承志、廖梦醒
经廖仲恺、戴季陶同意,张申府立即写信邀请周恩来速来黄埔军校工作,并向廖仲恺(时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申请解决了周恩来的回国路费。1924年6月,张申府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1924年9月,经张申府引荐、廖仲恺邀请,周恩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为第一期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由于周恩来工作极为出色,使原来几乎为空架子的政治部工作局面大为改观。进入黄埔军校仅两个月后,周恩来即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开启了一段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革命生涯。
打造黄埔军校政治工作体系,历练非凡政治军事领导才华
黄埔军校门前对联
周恩来任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年仅26岁,但很快就展露出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才能。他借鉴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构,设立各级党代表,传授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开设具有最新内容、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政治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开辟了黄埔军校乃至以后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和周恩来难得的合照
一是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周恩来到任后,充分吸纳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对政治部原有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设了“指导”、“编纂”、“秘书”三股,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确保政治部工作高效有序运转。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与工作职责,对全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分工,制定了工作细则与条例,如《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政治讨论会规则》等。上述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军校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聘请常任政治教官、开设政治训练班、组织政治讨论会、健全政治工作制度。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后来在军校教导团、第一军和国民革命军全面推广,对于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对推动北伐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埔军校开拓的政治工作制度,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年周恩来
二是完善丰富政治教学内容。政治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军校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开设的政治课包括: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社会进化史、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等,课程设置中西结合、系统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除了安排党代表、苏联顾问亲自授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外,还专门聘请萧楚女、恽代英、张秋人、聂荣臻、高语罕、周逸群、韩麟符、许德珩等著名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也邀请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苏兆征、鲁迅等政治活动家和社会名流到校演讲。周恩来更是经常给学生们讲课,作《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报告。政治部设立了俱乐部,组织官兵开展政治讨论与研究,成立血花剧社,油印《士兵之友》,办壁报,出版《黄埔日刊》《武力与民众》《帝国主义》《各国革命运动概况》等政治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军校政治教育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三是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在周恩来领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在优秀的学生中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党员和团员为骨干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出版发行《中国军人》会刊,宣传马列主义,团结教育军校师生及全国军人。1926年1月,共产党员熊雄接任政治部主任,直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黄埔军校政治工作一直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
四是注重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相结合,战时军队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周恩来还给军校各级长官加开政治教育“小灶”,每周两晚安排特别讲演,讲演题目均由政治部拟定,请各界名人到校演讲。彭拜曾在这里讲过广东海丰农民运动,李求实讲全国青年运动,邓中夏讲省港大罢工,何香凝讲廖仲恺的革命事略,宋子文讲财政等等。毛泽东、刘少奇都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讲。
因国民党右派嫉恨和蒋介石排共被迫离开黄埔军校
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贡献突出,得到我党和广大进步师生的高度赞扬,但也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担忧与嫉恨。人称蒋介石“第一只手“的教授部主任王伯龄,肆无忌惮地派人监视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委员会会议,决定由蒋先云等出面公开揭露王伯龄破坏国共合作的实情,使王伯龄威信扫地。黄埔军校留下了周恩来打断蒋介石“第一只手”的佳话。
参加黄埔军校创建工作的王柏龄将军
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内中共党员如鱼得水、影响日渐壮大的情况极为不满,有一次对周恩来说:“为保证黄埔军校的统一,我看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条办法是军校内共产党员都退出共产党,做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员,如做不到,第二条办法就是共产党员退出黄埔军校,退出国民党。”1926年3月,蒋介石以“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军校”为借口,下令逮捕了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等几十名共产党员,此即著名的“中山舰事件”。事发第二天,周恩来质问蒋介石,受到蒋粗暴对待,周恩来带去的卫兵被缴械,周恩来也被软禁了一天。1926年4月上旬,蒋介石要求军队中的共产主义分子应暂时退出军队,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要完全的国民党党员才可担任(不能有双重党员身份)。已暴露身份的250多名中共党员被迫撤出国民革命军及黄埔军校,周恩来也被迫辞去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职务,结束了大约一年半的黄埔军校生涯。此时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挤压中共生存空间的图谋逐步暴露出来,后于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6年北伐途中的蒋介石与苏联军事顾问加伦
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保持着良好的师生感情。为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建立国共两党联系纽带、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一期学生胡宗南约几个同学为周恩来送行。胡宗南在黄埔军校就读时虽比周恩来大3岁,但在校期间,胡宗南最尊重的教官就是周恩来。胡宗南曾向周恩来表示“您永远是我的老师”!周恩来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给黄埔军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
黄埔军校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优秀军人,且将帅辈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职仅一年多时间,在这样一所培养中国高级政治军事人才的特殊学府,周恩来的政治军事领导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与发挥,为其日后长期而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书赠中学同学寄语言志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