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toutiao-origin="h2">凝心聚力</h1>
<h1 toutiao-origin="h2">让党史学习走深走实</h1>
今天推出
【致敬百年·党史“宁”来讲】
第78期节目《小山村里的守望》
<h1 toutiao-origin="h2">讲述者余鹏</h1>
余鹏,来自宁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热爱生活,阳光正直,对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先辈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
小山村里的守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在宁乡西部的一个小山村,总有一个妇人,准备好雄黄酒,插上艾叶,等待丈夫归来。她就这样等啊等,盼啊盼,等到头发全白了,也依然没有等回她的丈夫。这个老妇人叫袁少娥,她的丈夫就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而端午节这天,正是何叔衡的生日。
袁少娥1874年出生于宁乡西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898年与何叔衡结婚。她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通情达理,在家侍奉父母,操持家务,无条件支持丈夫和女儿参加革命,虽含辛茹苦却毫无怨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一大代表何叔衡首当其冲,悬赏捉拿何家父女的通缉令贴满宁乡城乡各路口。袁绍娥不知丈夫和女儿身在何处,忧心忡忡。一天深夜,三女儿何实嗣从杓子冲后山跳下来,回到家中悄悄告诉母亲自己要离开宁乡。袁绍娥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暗暗流泪,目送着女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几乎每隔两三天,反共的“清乡队”就来搜查一次,袁少娥为了躲避敌人的盘问和折磨,几次被迫躲进深山。她的小脚颤颤巍巍地走在山路上,走不动了就用两只手按在尽是碎石的路上爬,下坡站不稳,就坐在地上往下滚。有一次,不巧蹲在一个刺窝旁,触发了一窝黄蜂,霎时数百只黄蜂“嗡嗡嗡”将她团团围住,她的脸被蜇伤,痛得几天几夜睁不开眼。但这些在她看来都不算什么,只要丈夫和女儿平安无事,她受再多的苦都值得。
袁少娥比何叔衡大两岁,老夫老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何叔衡1927年被迫离开长沙,1928年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在异国他乡,何叔衡也牵挂着家中的妻子,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深情地说:“我的老妻,你如果活到六十岁,我或者与你有见面之日,我是要永远对得起我的骨肉和您的呀。”每次给儿子写信,他最后总要写两句话给妻子,让儿子念给妻子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恋。丈夫那些灼热的话语,儿子读来有些别扭,但袁少娥却每次都听得落泪。丈夫对她的挂念 “并非怕她饿死、冻死,只怕她得不到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何叔衡是如此体谅妻子!难怪毛泽东称赞他:“何胡子是一堆感情。”何叔衡对妻子一往情深,从苏联回国后,何叔衡进入中央苏区,有的同志想在当地给他找个伴照顾他的生活,被他严词拒绝。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前往白区途中遭国民党围堵,在福建长汀跳崖壮烈牺牲。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袁少娥一直不知丈夫牺牲的消息。
1957年春天,已83岁高龄的袁少娥病危,实山姐妹接到消息后,再次回到故乡。袁少娥临终前,把女儿叫到床边,泣不成声地说:“你们回来一个多月了,你们都是一辈子跟着你们父亲做公事的人,不要等到我死,你们不要耽误公事,可以走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我孤单了一辈子,死了还是要和你们父亲葬在一起。”
时至今日,杓子冲的老人们还会时常说起这位守望了一辈子的老妇人。她的一生,没有走出过大山,不懂什么是马列主义,但她坚信丈夫的选择,坚定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她用最坚定的目光和最执着的等待诠释了对丈夫的爱和思念。她没有从事过革命工作,却为革命事业的成功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
如今,祖国的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那是小山村里的灼灼目光盼来的发展成果!
所有被征集的节目将通过
宁乡人民广播电台“FM945”广播、
“这里是宁乡”微信公众号发布传播
敬请关注哦~
电台收听时间:
每天8:00、18:00、21:00
如果你也想参加
那就快来报名吧~
(FM945 电台微信号的二维码
敬请扫码添加)
(值班领导:张益华 审核:苏健 唐芳 统筹:刘石江 来源:融媒体记者 宋秀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