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迎来70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工人居住问题,上海市开始修建工人住宅。1951年,首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在上海市普陀区开始动工修建,此后几年间,1千多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敲锣打鼓搬进新村,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这里“白墙壁、红屋顶”的整体建筑风格,曾是上海工人阶级住房的“一张名片”。

改造后的曹杨一村
70年来,曹杨新村已经成为一个承载着无数记忆和光荣的名字。不过,随着岁月变迁,当年的代表性建筑日渐老化,住起来也不那么舒服了:厨房、卫生间,3家合用;砖木结构的房屋,楼上走路,楼下“咚咚”作响……
老房的逼仄、陈旧,让居民朱惠敏曾“倒吸过一口凉气”。1998年,他申请到曹杨一村一套职工住房,实地一看,有些失望,“面积很小,厕所共用。”朱惠敏申请到的住房在3楼,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原两层楼的基础上加盖的。加盖的这一层,墙体材料用的是粉煤灰砖,硬度不够,电视机都不好挂。
2020年、202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推进城市更新列为重要内容。乘着政策的东风,曹杨新村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在改造项目主要涉及的曹杨一村,2019年12月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签约,至今年4月初居民已全部签约搬出,目前改造施工已经基本完成,居民正在陆续回搬中。
改造后的曹杨一村,仍然保留了“白墙壁、红屋顶”的建筑风貌,实现了厨房、卫生间的各户独用,还加装了多功能路灯等智慧应用,成了闹市区里的“小洋房”。
改造后的曹杨一村室内实景效果展示
建村70年主题活动上,曹杨一村回搬居民代表从上海市、普陀区有关部门两级负责人手里街道新房钥匙和鲜花,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曹杨新村街道表示,将继续扎根人民的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强规划引领,做优城市设计,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好全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让街区更有颜值、更有韵味,更有温度。
(来源:人民日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