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猪(Hang pig)又称“杭口猪”或“上杭猪”,因主产于江西省修水县的杭口、上杭而得名。

杭猪的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10年,经国家农业部审定,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原产地保护)。
体型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
杭猪体型结实。头部黑色,大小适中,头型分狗头和狮头两种(以狗头为主,占85%),头形较宽。额部宽,有倒八字形皱纹;嘴筒中等长,耳中等大、下垂。狮头型前额稍凹陷,皱纹多、深,嘴短,相对狗头型长速度慢。体躯被毛“乌云盖雪”,皮肤白色。肋骨13对,腹下垂。四肢白色,关节结实。公猪尾巴末梢有一根长毛,如刺。
体重和体尺
2006年12月10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测量了杭猪的体重和体尺,与1982年修水杭猪良种场数据相比,其体重和体尺都明显减小(表1)。
生产性能
繁殖性能
修水杭猪原种场2007年1月统计了30头三胎以上杭猪母猪的繁殖性能,妊娠期(114.53±0.19)天;窝产仔数(12.2±0.14)头,窝产活仔数(11.37±0.15)头,初生窝重(9.29±0.10)kg,初生个体重(0.82±0.01)kg;平均30日龄断奶,断奶成活数(10.60±0.11)头,断奶个体重(3.14±0.02)kg,母乳泌乳力(21.63±0.21)kg。
据杭猪原种场2004年测定,修水县杭猪良种场1980-1981年测定,杭猪育肥性能见表2.不同年代的日增重变化不大。
品种评价
杭猪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称“杭口猪”或“上杭猪”,杭猪的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杭猪肉质鲜美,口感佳,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锌、硒等对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无论蒸、煮、煎、炸都是调理的上等食材,也是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
今后应做好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并可以用杭猪作为母本生产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
发展现状
1969年在江西修水建立了杭猪保种场,即修水杭猪保种场,制定了保护和利用计划。2006年存栏公猪6头、母猪80头。
1980年江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华等与修水杭猪良种场利用杭猪母猪和中约克夏猪、苏白猪进行二元杂交试验,设父母本对照组,约克夏猪与杭猪组杂种优势率15.9%。现在其杂种母猪约占当地母猪的70%,均为散养。
近年来,产区投资建设了修水杭猪项目,该项目是博莱农业集团与九江市修水县政府联合开发的具有中国地域标志的特色猪肉项目,确立了“规模化养殖,一体化经营”的商业思路,通过修水杭猪项目“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的市场模式,带动修水县及周边地区杭猪的养殖和发展。
为与修水县政府合作打造修水杭猪项目,特设立了“九江修水杭猪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隶属于博莱农业集团。博莱集团下属的江西博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猪屠宰、分割和运输符合欧盟标准。公司建有江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通过了ISO9001、OHSAS18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建有年屠宰生猪80万头自动化生产线,且正在实施年屠宰生猪3000万头的目标工程。
信息来源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特色杭猪》。
保种评估利器 . 中芯一号
使用“中芯一号”芯片进行检测,杭猪育种、养殖场可以得知群体的有效含量,梳理群体的系谱,明确群体的近交系数。当群体存在过度近交现象,整体保种效果不佳时,可以及时通过基因组亲缘关系系数进行人为配种干预降低近交增量,保持杭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中芯一号”以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团队研究成果为基础,集成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12 所猪基因组研究领域高校及科研院所最新成果,用于家猪基因组育种研究和应用,为打造“华系种猪”品牌提供技术保障。利用“中芯一号”芯片对实验样本DNA进行检测,对得到的SNP数据进行质控后,可以对保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近交系数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让保种场更精准地进行保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