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作者:考古军中马前卒

“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bì)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尔雅》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在古人的认知当中,犀角有三种奇异的作用:

一可以分水,使人在水中自如行动,《抱朴子·内篇》云 ”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 刻以为鱼, 而衔之以人水, 水常为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水中;

二可以辟毒,令人百毒不侵,《本草纲目》卷五十一云“犀角, 犀之精灵所聚 ,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 , 饮食药物必先受之 , 故犀牛角能解一切诸毒。”;

三可以照见幽冥世界,让人看到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异苑》载:“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

虽然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犀角没有传说中的这般神奇,但犀牛仍然因为自身极高的经济价值难逃被偷猎的命运,濒临灭绝。

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大量的本土犀牛,历史上它们除了因为实用价值(皮革,犀角,观赏)备受追捧,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角色。后来,由于气候更由于肆意捕杀,中国犀牛的数量不断减少,1972年最后一只也因国人捕猎而灭绝,如今我们只能在文献和文物中找寻他们的身影。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犀牛头骨

在浙江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岗、福建闽侯溪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人员们多次发现了犀牛骨骼。到了殷商,甲骨卜辞中也经常出现商王猎犀的记载,与《逸周书·世俘解》中的“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犀十有二”的记载非常吻合。

除此之外,犀牛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器物上,如商四祀邲其卣(纣王四年器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提梁末端就是双角犀牛首的造型;商小臣艅尊(山东寿张出土)的模样赫然就是一只苏门犀(亚洲的三大犀牛种类为苏门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者体格较小且为双角,后两者是独角),尊体的细节十分精致,连犀足有三个脚趾都清晰可辨,说明工匠对犀牛的形象非常熟悉。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四祀邲其卣局部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小臣艅尊

不止犀牛,犀角和犀革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诗·周南·卷耳》中的“兕觥”,《考工记》及《左传》中的“牛则有皮,犀兕尚多”等记载更加说明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 我国境内生存着大量犀牛。

经历了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不知道有多少犀牛死于军事需要,而犀牛生殖率较低(母犀牛每4-5年生一只小犀牛,孕期为18个月,寿命最长50年),因此它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在西安东郊白鹿原西汉薄太后南陵西北处丛葬坑中曾出土所出犀牛骨骼,经鉴定为东南亚爪哇岛的独角犀牛,所以它极大可能是一头外来犀牛。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大云山汉墓出土铜犀牛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金银错犀形铜带钩

外邦向中原进贡犀牛是否是因为本土犀牛已经完全消失了呢?虽然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秦或汉初)中的两件金银错犀形铜带钩及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铜犀(均是双角苏门犀)可以作为汉朝早期我国南方尚有犀牛的佐证,但《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献犀牛事件说明西汉末年中国境内的犀牛已经很稀有了(“ 平帝元始中, 王莽辅政, 欲耀威德, 厚遗黄支王, 令遣使献生犀牛 ” 黄支, 在今印度南部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市附近,苏门犀的故乡 ),否则王莽何以费钱费力让人万里来献,并借此物炫耀威德呢?

到了唐代,中国应该还存有些许野生犀牛,因为土贡犀牛及犀角之地不在少数 , 而且都 集中在山南道、江南道及岭南道区域(澧、朗等十三个州,今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地区。”但数量应该更少(仅向皇家进贡),皇家苑囿中偶尔饲养的外来犀牛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在长安冻死(“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饮冰卧霰苦踡跼,角骨冻伤鳞甲蹜。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新乐府·驯犀》),因此唐代工艺品中出现的犀牛格外失真就不足为奇了。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献陵石犀牛

除了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犀牛雕刻还算逼真外,后来的铜镜或银盒上留下的犀牛形象越来越跑偏,角长到了头顶,体型千奇百怪,更说明一般人没什么见到真犀牛的机会了。也难怪,从魏晋到唐代,文学作品中犀牛的奇谈越来越多,可以却尘辟水,夜明解毒,无所不能,几为仙兽,活在大家的传说里。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唐代铜镜上的犀牛形象

悲剧的是犀牛的数量已经这么少了,人们对于犀牛的需求却越来越多,虽然不再需要犀甲,但腰带上的带銙(一种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有金银玉铜铁等多种,但犀甲最佳)却会用到犀角。《新唐书·车服志》云:“诸亲朝贺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又有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云: “ 通天白犀带, 照地紫麟袍”。可见一条高级犀带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仅如此,《通典》中载,群臣的簪导(冠饰)也涉及犀角,即“五品以上乃通用犀”。这样的风潮从唐到五代维持了近三百年,直接导致了犀牛的几近灭绝。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北宋时,金銙终于取代犀銙成为最高的穿着标准(“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金也”)。但在宋朝的各地土贡清单中再无犀牛或者犀角的身影。嘉佑三年,交趾进二兽“状如水牛,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明显是犀牛嘛,但当时的交趾欺中原无犀,以麒麟之名上报。哎,以前是点名要犀牛要人上贡或者进口过来,现在是人家送到家门口也认不出是什么,可悲可叹。至于明清时期,医药家对犀角的药性或许有所了解,但犀牛本身已经是个遥不可及,只能脑补的形象了。

我们也曾“犀兕麋鹿满之”过,这种庞大的食草动物真真切切地成群结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过,但一头头倒在了人们无尽的欲望之下,再看看眼前新冠肆虐,人类还真是永远学不乖的生物啊。

从文物看中国犀牛的消亡:爱你变成害死你

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错金银铜犀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