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作者:考古軍中馬前卒

“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bì)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頂上,一額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爾雅》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在古人的認知當中,犀角有三種奇異的作用:

一可以分水,使人在水中自如行動,《抱樸子·内篇》雲 ”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 刻以為魚, 而銜之以人水, 水常為人開,方三尺,可得氣息水中;

二可以辟毒,令人百毒不侵,《本草綱目》卷五十一雲“犀角, 犀之精靈所聚 ,足陽明藥也。胃為水谷之海 , 飲食藥物必先受之 , 故犀牛角能解一切諸毒。”;

三可以照見幽冥世界,讓人看到一些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異苑》載:“晉溫峤至牛渚矶,聞水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傳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帻。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閣,何意相照耶?”

雖然現代科學早已證明犀角沒有傳說中的這般神奇,但犀牛仍然因為自身極高的經濟價值難逃被偷獵的命運,瀕臨滅絕。

古代中國曾經有過大量的本土犀牛,曆史上它們除了因為實用價值(皮革,犀角,觀賞)備受追捧,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角色。後來,由于氣候更由于肆意捕殺,中國犀牛的數量不斷減少,1972年最後一隻也因國人捕獵而滅絕,如今我們隻能在文獻和文物中找尋他們的身影。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犀牛頭骨

在浙江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崗、福建閩侯溪頭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從業人員們多次發現了犀牛骨骼。到了殷商,甲骨蔔辭中也經常出現商王獵犀的記載,與《逸周書·世俘解》中的“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犀十有二”的記載非常吻合。

除此之外,犀牛的形象也大量出現在器物上,如商四祀邲其卣(纣王四年器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提梁末端就是雙角犀牛首的造型;商小臣艅尊(山東壽張出土)的模樣赫然就是一隻蘇門犀(亞洲的三大犀牛種類為蘇門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者體格較小且為雙角,後兩者是獨角),尊體的細節十分精緻,連犀足有三個腳趾都清晰可辨,說明工匠對犀牛的形象非常熟悉。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四祀邲其卣局部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小臣艅尊

不止犀牛,犀角和犀革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詩·周南·卷耳》中的“兕觥”,《考工記》及《左傳》中的“牛則有皮,犀兕尚多”等記載更加說明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 , 我國境内生存着大量犀牛。

經曆了戰争頻繁的戰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犀牛死于軍事需要,而犀牛生殖率較低(母犀牛每4-5年生一隻小犀牛,孕期為18個月,壽命最長50年),是以它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在西安東郊白鹿原西漢薄太後南陵西北處叢葬坑中曾出土所出犀牛骨骼,經鑒定為東南亞爪哇島的獨角犀牛,是以它極大可能是一頭外來犀牛。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大雲山漢墓出土銅犀牛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金銀錯犀形銅帶鈎

外邦向中原進貢犀牛是否是因為本土犀牛已經完全消失了呢?雖然四川昭化寶輪院船棺葬(秦或漢初)中的兩件金銀錯犀形銅帶鈎及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銅犀(均是雙角蘇門犀)可以作為漢朝早期我國南方尚有犀牛的佐證,但《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獻犀牛事件說明西漢末年中國境内的犀牛已經很稀有了(“ 平帝元始中, 王莽輔政, 欲耀威德, 厚遺黃支王, 令遣使獻生犀牛 ” 黃支, 在今印度南部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臘姆市附近,蘇門犀的故鄉 ),否則王莽何以費錢費力讓人萬裡來獻,并借此物炫耀威德呢?

到了唐代,中國應該還存有些許野生犀牛,因為土貢犀牛及犀角之地不在少數 , 而且都 集中在山南道、江南道及嶺南道區域(澧、朗等十三個州,今四川、湖南、廣西及貴州地區。”但數量應該更少(僅向皇家進貢),皇家苑囿中偶爾飼養的外來犀牛還會因為水土不服,在長安凍死(“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歲苦寒月。飲冰卧霰苦踡跼,角骨凍傷鱗甲蹜。馴犀死,蠻兒啼,向阙再拜顔色低。奏乞生歸本國去,恐身凍死似馴犀。”——《新樂府·馴犀》),是以唐代工藝品中出現的犀牛格外失真就不足為奇了。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獻陵石犀牛

除了唐高祖李淵獻陵的犀牛雕刻還算逼真外,後來的銅鏡或銀盒上留下的犀牛形象越來越跑偏,角長到了頭頂,體型千奇百怪,更說明一般人沒什麼見到真犀牛的機會了。也難怪,從魏晉到唐代,文學作品中犀牛的奇談越來越多,可以卻塵辟水,夜明解毒,無所不能,幾為仙獸,活在大家的傳說裡。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唐代銅鏡上的犀牛形象

悲劇的是犀牛的數量已經這麼少了,人們對于犀牛的需求卻越來越多,雖然不再需要犀甲,但腰帶上的帶銙(一種附于腰帶上的裝飾品,有金銀玉銅鐵等多種,但犀甲最佳)卻會用到犀角。《新唐書·車服志》雲:“諸親朝賀宴會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又有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詩雲: “ 通天白犀帶, 照地紫麟袍”。可見一條進階犀帶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僅如此,《通典》中載,群臣的簪導(冠飾)也涉及犀角,即“五品以上乃通用犀”。這樣的風潮從唐到五代維持了近三百年,直接導緻了犀牛的幾近滅絕。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北宋時,金銙終于取代犀銙成為最高的穿着标準(“玉不離石,犀不離角,可貴者金也”)。但在宋朝的各地土貢清單中再無犀牛或者犀角的身影。嘉佑三年,交趾進二獸“狀如水牛,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明顯是犀牛嘛,但當時的交趾欺中原無犀,以麒麟之名上報。哎,以前是點名要犀牛要人上貢或者進口過來,現在是人家送到家門口也認不出是什麼,可悲可歎。至于明清時期,醫藥家對犀角的藥性或許有所了解,但犀牛本身已經是個遙不可及,隻能腦補的形象了。

我們也曾“犀兕麋鹿滿之”過,這種龐大的食草動物真真切切地成群結隊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過,但一頭頭倒在了人們無盡的欲望之下,再看看眼前新冠肆虐,人類還真是永遠學不乖的生物啊。

從文物看中國犀牛的消亡:愛你變成害死你

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錯金銀銅犀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