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芗斋极力称赞徒弟赵道新,为何赵道新不承认王芗斋是他的师父

作者:张生全精彩历史

武术名家王芗斋一生授徒无数,但说到得意弟子,那一定是姚宗勋与赵道新。特别是赵道新,早在学艺时,王芗斋便常夸赞他“聪明绝顶,一学就会”。然而赵道新晚年却公开否认王芗斋是他的师父,并且还表示,在王芗斋那里什么也没学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芗斋极力称赞徒弟赵道新,为何赵道新不承认王芗斋是他的师父

王芗斋说的没错,赵道新的确“聪明绝顶”。

赵道新本名赵恩庆,1908年出生于天津一户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赵荫堂是个很有才学的读书人,同时他也很喜好拳脚功夫,没事常常比划一番。

赵恩庆从小就聪明伶俐,不管是教他背诗,还是教他打拳,他都能过目不忘,一教就会。赵恩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小时候很爱拆家里的钟表,结果折腾来折腾去,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修钟表,还会发电报……总之只要他想学,似乎什么也难不倒他。此外,赵恩庆很有运动天赋,游泳、举重都是他经常训练的项目。不过大概是受父亲影响,他最痴迷的却是武术。

赵家的条件是相当宽裕的,赵荫堂由于喜好拳脚,与天津武林界的高手们都有交情。赵荫堂看儿子嗜好武术,二话不说,带着他就找到了天津武术界代表人物张占魁,拜其为师后,赵恩庆就开始了他的习武之路。

赵恩庆这种人,真的是老天赏饭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赵恩庆跟着张占魁学了几个月的武艺后,就敢跟人比武,结果不少武术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的表现不光惊呆了天津武林界人士,而且也让张占魁十分得意,觉得自己得了个百年难遇的习武奇才。于是,张占魁决定把他当作形意八卦拳传人培养,并给他重新起了个名字叫“振邦”。可见张占魁对他寄予了多少厚望。

当时的张占魁在天津有“赛天霸”的名号。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名号,是因为形意八卦拳在当时已经成了气候,慕名学艺的人最多,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学形意八卦拳的弟子。凡是到天津表演武术或者摆擂的,都先得拜访张占魁。得到他的允许后,才可以找地方练摊。有些人对这个潜规则不服气,但又不是他的对手,只能背地里称他为“赛天霸”。

其实,张占魁绝没有想做天津武林界霸主的想法,他为人是很和善的。看到王芗斋回京后无以为生,还专门给王芗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天津来做拳师。

说起来,王芗斋的师父郭云深与张占魁的师父刘奇兰,都是形意拳鼻祖李洛能的弟子,所以真要算起来,张占魁与王芗斋是共一个师爷的师兄弟。

王芗斋极力称赞徒弟赵道新,为何赵道新不承认王芗斋是他的师父

王芗斋也是形意拳高手,成名后一直在军阀徐树铮手下做官。

后因时局动荡,王芗斋回到了北京。所以他收到张占魁的信后,就到天津来拜访张占魁。两人从此便心师兄弟相称,同时张占魁还让爱徒赵恩庆随王芗斋学站桩和推手。

此时的赵恩庆已经颇有些武艺。王芗斋也发现赵恩庆很有武学天赋,再加上他又是张占魁推荐的,因此王芗斋待他,自然比其他弟子不同,甚至还把他收为干儿子,给他重新起了个名字“道新”。从那以后,赵恩庆这个名字就作废了。

赵道新属于那种一点就通的弟子,通常王芗斋只要给他点拨一下,他就能把新学的武艺练得很好。这让走南闯北的王芗斋非常高兴,感觉教他不累,不像教有的弟子,教三天三夜,还悟不过来。

因此,王芗斋经常夸赞赵道新,说他“聪明绝顶,一学就会”。

苦练数年后,赵道新已经习得武艺精髓,其身手更是无人能敌。

1929年,张静江担任浙江省主席,他联合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等人,在杭州举办了国术游艺大会。一时各路豪杰纷纷报名参加,都想趁这个机会争夺第一。由于张占魁在武林界威名在外,张之江特别邀请他担任大会的总裁判长。

当时,来参加比赛的人中,就有赵道新。

在当时,比武没有防护,也没有武术级别,全靠双拳搏击。

在这种情况下,出手凌厉的赵道新凭着高深的武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得了他那个级别的第一名。而他也一战成名天下知,成为了最年轻的武术高手。

上海武术界的影响人物李道立很看重赵道新,于是百般邀请,最终留下了他。在那一时期,赵道新先后担任了“武学会”“精武会”“青年国术会”“上海税务学院”等武术教练。

赵道新对武术的渴求从未停止。在做教练的时候,他听说心意六合八法拳宗师吴翼翚正蛰居上海,于是登门拜师学艺。在吴翼翚的悉心教导和倾力栽培下,赵道新将其绝技学成,并且还举一反三,将心意六八法拳与之前学的形意八卦拳相结合,最终将两套拳法从技击与攻防方面进行了优化。

王芗斋极力称赞徒弟赵道新,为何赵道新不承认王芗斋是他的师父

赵道魁是武林界里的新新人类。一般武术高手都会长衫长褂,但赵道魁却喜欢穿西装。所以每次和师父合影时,就他一个人最为显眼,因为其他人都是长衫长袍。

当然,身为武林高手的赵道魁的行事风格也很直接,他本不善言辞,性格内敛。所以碰到有人找麻烦,他就好动手。

有一次,赵道新正在馆内授课。突然一日本武士闯了进来,出言不逊,要找赵道新比武。

赵道新本无意与他起争端,奈何日本武士口不择言,竟说他在上海多年,从未遇到过一个擅打的武人,全是东亚病夫。赵道新听闻后,怒不可遏,于是两人就在馆内进行了一场比武。结果赵道新才用了两招,就将日本武士打到一丈开外,跌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

日本武士这才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挣扎起来后,无语遁走。

解放后,赵道新将他毕生武学撰写书,同时他还招徒授武。

不过谈到过往,赵道新却始终不承认王芗斋是他师父,并且直言王芗斋并没有教给他什么。尽管当时王芗斋的弟子站出来证明,赵道新当年是王芗斋最看重的徒弟。但赵道新还是极力否定,这不由得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最后,还是赵道新自己说出了缘由。

原来,王芗斋在教授赵道新时,主要是让他学习站桩。但赵道新一向喜欢练爆发力,根本没有耐心一站几个小时。所以他不肯按王芗斋要求来做,反而成天拿个大杆子练爆发力。

除此外,王芗斋和赵道新比试武艺的时候,赵道新从不虚着打,反而处处使力。起初,赵道新与王芗斋还互有胜负,后来随着赵道新的武艺越来越精湛,王芗斋想赢赵道新,也越来越困难。有一次,王芗斋突然用一阴招把赵道新击倒,但赵道新随后也找机会踢了王芗斋一脚,踢得王芗斋半天没站起来。

显然,王芗斋对赵道新这个徒弟有了戒备,再加上他最拿手的站桩和推手,都不是赵道新想练的功夫,所以王芗斋后来对赵道新也渐渐冷淡了起来,并将姚宗勋培养了出来。

姚宗勋崛起后,赵道新曾向王芗斋打听,姚宗勋的武功如何?王芗斋只淡然答道,和你的不一样。

由此可见,赵道新与王芗斋本来在拳术上就认识不同,再加上赵道新当时的武艺,已经和王芗斋不相上下。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赵道新还能认为王芗斋有什么能教给他呢?

再加上当初赵道新之所以拜王芗斋为师,主要还是张占魁主张的。他身为张占魁的徒弟,自然事事听张占魁的安排。只是他跟王芗斋习武后,才知道王芗斋的武功,并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不过话说回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何况王芗斋还把赵道新收为干儿子,给他取了“赵道新”这个名字,是实际意义上的父亲。就算王芗斋后来打不过他,那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来是好事。至于不喜欢王芗斋的功夫,也不能成为赵道新否定王芗斋的理由。就仿佛一个人不喜欢数学,不能说数学老师不是他老师一样。所以,赵道新虽然是一代宗师,但是他这样的做法,是有点违背武学道德的,实在有些不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