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疫情迟早都是会过去,当疫情过去,能够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变成当下这个最真实、最宝贵的“教育场景”中最应该发出的提问。“疫情之下”,希望通过这些思考发出一个叩问,为我们的孩子留下一声回响,也许只是只言片语,或将成疫情过后那一点在他人生路上念念不忘的回响。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袭击,向我们发起了挑战,直到今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持续。

疫情之下,有人奋战一线,有人逆行支援,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身陷病毒,有工人停工,有学生停学,有道路停行······其间,大爱与小我,活着的考验与对死亡的思索,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反思与不同社会层级的现实困境相互交错。

面对这严峻的疫情,不得不激发人们对这场特殊战役的深入思考。其中,话题最沉重的莫过于关涉生与死的“生命教育”了。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命教育”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

早在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便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而“生命教育”的概念,则是由澳大利亚人于1974年正式提出。随后,澳洲悉尼、日本、乌克兰等国家也相继关注生命教育,并渐渐开始与中小学课程挂钩。

而港澳台地区,也极为关注“生命教育”,以台湾为例:

1997年,台湾教育局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进,称为生命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台湾的生命教育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评价活动已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目前,台湾中学均设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配备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并规定了课时。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北大教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

我们生命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有些生命的价值是否比别的生命重要?我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活着?我的生命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吗?我是否有处置乃至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

······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何怀宏,在谈论如何与孩子交谈生命与死亡话题时,曾提到过这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他表达了深刻而简练的观点。

他指出:

我们对生命不能不心存敬畏,它是那么美丽而神秘。我们每个人都要小心呵护它,呵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这个奇迹继续延伸,充分展现,开花结果。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生命都能够发出他自己的光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应该自立自信、自强自矜,这是正面的事,但是也会有负面的自恋自私等等。我们不如说,个体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它能够恰当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在为自己发展有意义的这边,比如自立自信自强,要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其实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器,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够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其实也是让孩子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够让他独立。

死亡是自然的规定,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去看待,是比较复杂的。不人为地加速,甚至千万也不要害怕,到了一定年龄,我们要坦率地告诉孩子。

我们要跟孩子保持一种爱的交流和沟通。

在我们的身上,能看到父辈祖辈甚至更早的先辈的影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的生命还会继续,活在你身上;我们每一个人的降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总之,我们要教会孩子对这个美好的世界常怀敬畏,常怀感恩。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孩子,把正确的生命教育观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呢?

阅读里的生命教育——真实的力量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读书能让人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阅读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而言,阅读是学生最必要的学习工具之一,是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不论是阅读真实人物的故事,还是传记文学亦或是图画书,其中都有“真实的力量”。

为人权奋斗搏命的金恩博士、勇敢追求光明的海伦·凯勒、坚决与病魔抗争的霍金、温柔鼓励他人的德蕾莎修女......

这些由真实人生交织成的故事,不但能在小孩心中激发感动,使他们在阅读别人生命故事的同时,也学着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同时,孩子们看见具体的生命典范,藉由角色扩展和拉长小孩看待生命的角度与眼光,使他们不再单单着眼当下,随着故事主角思索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动念为将来做准备,同时怀抱信心和希望。

生命与生命交会,常常擦撞出令人惊叹的美丽火花,而生命教育正是生命彼此影响的过程。当孩子们翻阅那些图文并茂的真实故事,走进他们精采的一生,相信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思考和体会,看见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推荐书目:

《天蓝色的彼岸》《安妮日记》 《露芭─贝尔森的天使》等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电影里的生命教育——最好的情景教学

看电影,而且是很专注地看适当的电影,当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进入剧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生命的困境与抉择时,看电影就可以是一种模拟的情境教学。

——李伟文

和孩子看电影是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在观看过程中,通过最演绎的情景,体悟生命的美好。

部分精选教育主题的电影推荐:

【 人与自己类 】

单车上路(练习曲)【台湾地区】

鲸骑士:【新西兰】

深夜在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美国】

点燃生命之海:【西班牙】

潜水钟与蝴蝶:【法国】

【 人与他人类 】

狐狸和孩子:【法国】

唐山大地震:【中国大陆】

送信到哥本哈根:【美国】

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美国】

送行者:【日本】

【 人与环境类 】

最后的猎人:【加拿大】

瓦力:【美国】

福尔摩沙的指环:【台湾地区】

沿江而上:【加拿大】

天才小钓手:【日本】

【 其他 】

屋顶上的提琴手:【美国】

交真善美:【美国】

月光提琴手:【希腊】

想飞的钢琴少年:【瑞士】

李伟文说:“每一次一起看电影的经验,都是亲子之间亲密的交流。电影之后的讨论,更开启亲子之间的对话。电影里的那些生命片段,滋养丰富了孩子的世界,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命课题时,更有勇气、也更乐观。”

愿每一家庭,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生命片段的滋养下,开启更美好的生命旅程!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回响》系列正在进行中,“疫情之下”如果您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果您有一些思考,即使只言片语,欢迎直接在“领川教育”微信平台给我们留言,或者将您的文字通过邮箱发送给我们, 我们将会在之后的推文中陆续发送!

[email protected]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后台删除。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关于升学、择校、学科学习、家庭教育等相关问题,欢迎扫码进群咨询!

成都城投领川教育微信咨询群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成都城投领川教育QQ咨询群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
回响: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