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遲早都是會過去,當疫情過去,能夠給孩子們留下些什麼,變成當下這個最真實、最寶貴的“教育場景”中最應該發出的提問。“疫情之下”,希望通過這些思考發出一個叩問,為我們的孩子留下一聲回響,也許隻是隻言片語,或将成疫情過後那一點在他人生路上念念不忘的回響。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然襲擊,向我們發起了挑戰,直到今天,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還在持續。
疫情之下,有人奮戰一線,有人逆行支援,有人堅守崗位,有人身陷病毒,有勞工停工,有學生停學,有道路停行······其間,大愛與小我,活着的考驗與對死亡的思索,如何實作個人價值的反思與不同社會層級的現實困境互相交錯。
面對這嚴峻的疫情,不得不激發人們對這場特殊戰役的深入思考。其中,話題最沉重的莫過于關涉生與死的“生命教育”了。
生命教育的發展曆程
“生命教育”一直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是國内外極為關注的。
早在1968年美國人傑唐納·華特士,便開始倡導并踐行“生命教育”的思想,而“生命教育”的概念,則是由澳洲人于1974年正式提出。随後,澳洲悉尼、日本、烏克蘭等國家也相繼關注生命教育,并漸漸開始與中國小課程挂鈎。
而港澳台地區,也極為關注“生命教育”,以台灣為例:
1997年,台灣教育局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進,稱為生命教育。經過幾年的發展,台灣的生命教育從教育目标、課程設定、課堂教學到評價活動已形成自己獨有的體系,并如火如荼地開展着。目前,台灣中學均設有獨立的“生命教育課,配備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并規定了課時。
北大教授對生命教育的研究
我們生命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有些生命的價值是否比别的生命重要?我是為自己活着,還是為别人活着?我的生命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嗎?我是否有處置乃至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
······
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何懷宏,在談論如何與孩子交談生命與死亡話題時,曾提到過這一系列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他表達了深刻而簡練的觀點。
他指出:
我們對生命不能不心存敬畏,它是那麼美麗而神秘。我們每個人都要小心呵護它,呵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讓這個奇迹繼續延伸,充分展現,開花結果。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生命都能夠發出他自己的光彩,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應該自立自信、自強自矜,這是正面的事,但是也會有負面的自戀自私等等。我們不如說,個體是一個中性的東西,它能夠恰當地把握這兩個方面。在為自己發展有意義的這邊,比如自立自信自強,要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其實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器,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夠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的教育,其實也是讓孩子能夠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夠讓他獨立。
死亡是自然的規定,我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去看待,是比較複雜的。不人為地加速,甚至千萬也不要害怕,到了一定年齡,我們要坦率地告訴孩子。
我們要跟孩子保持一種愛的交流和溝通。
在我們的身上,能看到父輩祖輩甚至更早的先輩的影子。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父輩祖輩,他們的生命還會繼續,活在你身上;我們每一個人的降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總之,我們要教會孩子對這個美好的世界常懷敬畏,常懷感恩。
那麼,問題來了,關于這個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孩子,把正确的生命教育觀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呢?
閱讀裡的生命教育——真實的力量
著名作家林語堂說:“讀書能讓人得新知,增學問,養性靈。”閱讀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教育力量。對學生而言,閱讀是學生最必要的學習工具之一,是通往周圍世界的視窗。
不論是閱讀真實人物的故事,還是傳記文學亦或是圖畫書,其中都有“真實的力量”。
為人權奮鬥搏命的金恩博士、勇敢追求光明的海倫·凱勒、堅決與病魔抗争的霍金、溫柔鼓勵他人的德蕾莎修女......
這些由真實人生交織成的故事,不但能在小孩心中激發感動,使他們在閱讀别人生命故事的同時,也學着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同時,孩子們看見具體的生命典範,藉由角色擴充和拉長小孩看待生命的角度與眼光,使他們不再單單着眼當下,随着故事主角思索自己的人生和夢想,動念為将來做準備,同時懷抱信心和希望。
生命與生命交會,常常擦撞出令人驚歎的美麗火花,而生命教育正是生命彼此影響的過程。當孩子們翻閱那些圖文并茂的真實故事,走進他們精采的一生,相信他們也會對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思考和體會,看見更美麗的人生風景。
推薦書目:
《天藍色的彼岸》《安妮日記》 《露芭─貝爾森的天使》等
電影裡的生命教育——最好的情景教學
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适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拟的情境教學。
——李偉文
和孩子看電影是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在觀看過程中,通過最演繹的情景,體悟生命的美好。
部分精選教育主題的電影推薦:
【 人與自己類 】
單車上路(練習曲)【台灣地區】
鲸騎士:【紐西蘭】
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美國】
點燃生命之海:【西班牙】
潛水鐘與蝴蝶:【法國】
【 人與他人類 】
狐狸和孩子:【法國】
唐山大地震:【中國大陸】
送信到哥本哈根:【美國】
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美國】
送行者:【日本】
【 人與環境類 】
最後的獵人:【加拿大】
瓦力:【美國】
福爾摩沙的指環:【台灣地區】
沿江而上:【加拿大】
天才小釣手:【日本】
【 其他 】
屋頂上的提琴手:【美國】
交真善美:【美國】
月光提琴手:【希臘】
想飛的鋼琴少年:【瑞士】
李偉文說:“每一次一起看電影的經驗,都是親子之間親密的交流。電影之後的讨論,更開啟親子之間的對話。電影裡的那些生命片段,滋養豐富了孩子的世界,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更有勇氣、也更樂觀。”
願每一家庭,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生命片段的滋養下,開啟更美好的生命旅程!
《回響》系列正在進行中,“疫情之下”如果您關注孩子的成長,如果您有一些思考,即使隻言片語,歡迎直接在“領川教育”微信平台給我們留言,或者将您的文字通過郵箱發送給我們, 我們将會在之後的推文中陸續發送!
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背景删除。
溫馨提示:
想要了解關于升學、擇校、學科學習、家庭教育等相關問題,歡迎掃碼進群咨詢!
成都城投領川教育微信咨詢群
成都城投領川教育QQ咨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