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一怪:进谏言单挑大事,一鸣惊人;做州官专为百姓,不惜自囚

【题记:本文系作者系列(垂直)文章「读通鉴讲故事」“爱民篇”中的一篇】

阳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顺平)。这是一个“怪人”,做老百姓的时候就堪称“另类”,当了官更是与众不同。

□陕州一怪,以布衣入仕

阳城少年好学,但因家贫无法获取书籍。他想了一个办法,到集贤院去做差役,一边干活一边阅读院中的藏书。六年过去,他经史子集无所不通,顺利地考中了进士。

怪事出现了:别人应科举是为了做官,可他中进士后却钻进了中条山。不过他并没有做隐士,谦和质朴,对人少长如一,经常有人来向他求学;乡人之间一旦出现纠纷,都不去官府,而是来找他评理。

阳城待人宽厚平和,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冬日,家中无米,他打发一个仆人去买米。这个仆人居然用买来的米去兑酒喝,喝醉后又在路边睡着了。在家中等米下锅的阳城,见仆人迟迟未归,便带着弟弟一路来寻找,这位仆人竟然还没有睡醒。阳城没有惊动他,而是将他背回到家中。仆人酒醒之后大为惭愧,责骂自个,阳城却对他说:“这么冷的天,你喝点酒暖暖身子,又有什么错呢!”如此主仆,世所罕见吧?

唐朝一怪:进谏言单挑大事,一鸣惊人;做州官专为百姓,不惜自囚

中唐名相李泌,时任陕虢观察使,多次馈赠礼品给阳城,希望他能出来做自己的幕僚。阳城将礼物收下,却谢绝出仕。李泌又向朝廷举荐,朝廷的诏书被他原封不动地退回。

后来李泌拜相,又当面向唐德宗李适举荐阳城。这一回由不得阳城,他被征召并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来到长安,他仍打算辞让,唐德宗亲自接见了他,见他穿一身旧衣服,立即让宦官拿来谏议大夫所穿的绯衣。不用说,这官是非做不可了。

□长安酒徒,遭韩愈讽喻

在阳城尚未进京履职时,长安城里的大小官员,既想一睹这位怪人的风采,又暗自为他担心。谏议大夫在唐朝为正四品的谏官。有人预言,依据阳城的秉性,日后必然会有谏诤,他将来恐怕要死在这上面。

此时的谏官们都很乖巧,他们在履职时不议大事,单挑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应景,让唐德宗感觉不胜其烦。

唐朝一怪:进谏言单挑大事,一鸣惊人;做州官专为百姓,不惜自囚

韩愈雕像

然而,让人拭目以待的阳城,并没有带来新风,而是终日跟两个弟弟和宾客饮酒,一醉方休。他的无所作为惹恼一个人,此人是三年前考中进士的韩愈。这一年韩愈才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壮怀激烈的时候,他一口气写出了一篇名叫《争臣论》的文章。这篇文章开头写道:“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直接剑指阳城。接下来,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妙笔生花,对阳城极尽冷嘲热讽。阳城不为所动,照样喝自己的酒。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朝中出了一件大事,有中唐贤相之誉的陆贽,因受到裴延龄等人的诬陷而遭罢免。一时间,满朝震动,无人敢站出来为陆贽说话。

此时,入仕以来以酒为伴的阳城站出来了,他发出了“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的呐喊。

他带领几名谏官上疏,指陈裴延龄等人的奸佞,为陆贽鸣冤。唐德宗大怒,他原本要治阳城的罪,幸亏太子李诵(即唐顺宗)出面相救。阳城此次一鸣惊人,也感动了一个人,此人是年逾八旬的老将张万福,他说:“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接着连声高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

裴延龄极想爬上宰相高位,但因阳城等人的强烈反对,未能如愿。

唐朝一怪:进谏言单挑大事,一鸣惊人;做州官专为百姓,不惜自囚

唐德宗李适画像

□道州刺史,只为老百姓

阳城虽逃过了一劫,但三年后还是以朋党的罪名,被贬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刺史。尽管期间柳宗元等一大批官员曾为他奔走呼号,但仍无济于事。

来到道州,阳城治民如治家,赏罚分明。每月的俸禄,留下自己的生活费用后,全部归公。他每天要做二斛米的饭,炖一大罐鱼,请僚属们一起吃。

当时道州有一项“特供”的任务,就是每年都必须向朝廷贡献侏儒。这一弊政据说可以追溯至隋朝,当时有一名来自道州的侏儒,因滑稽多智博得了隋炀帝的欢心,便下令道州每年贡献。

阳城到任后,自行终止了这项贡献。因为这中间曾出现过惨无人道的做法:为了让贡献的侏儒能得到皇帝满意,曾有人将活泼可爱的孩子放入特制的坛子中,造成人为的生长畸形。

没想到唐德宗居然惦记着这件事,专门派人来催讨。阳城为此上奏:“这里的州民普遍身材矮小,如果非得贡献,不知究竟该让谁去。”这一次唐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放弃了这一要求。

一项绵延近四百年的弊政,被阳城一举废除,道州人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后来那里的许多孩子在起名字时,都选用“阳”字。

唐朝一怪:进谏言单挑大事,一鸣惊人;做州官专为百姓,不惜自囚

印象阳城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阳城是个两眼向下的人。老百姓自然从中受益,可他的上司却无法满意。因为赋税上缴总是不及时,阳城屡屡受到上面的指责。有一年州官考课,阳城在自评的公文内写上:“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

自甘做“下游”可以,但赋税还得如数上缴。一次,上面派一名判官来催逼赋税,阳城一直没有露面,判官感到很纳闷,道州的官员告诉他:“刺史认为他有罪,已将自己囚于州狱。”判官大吃一惊,赶紧来州狱面见阳城,宽慰他说:“你有什么罪过呢?我只是奉命来看看你。”

阳城虽然走出了州狱,但在接下来的数天,他都是在那位判官住宿的馆舍外面睡觉,弄得对方难以安寝,赶紧走人。后来上面决定改派一个人到道州催征。此人带着妻子出发,不过他并非去道州,而是在半道上开了小差。看来,这也是个好心肠的人。

唐顺宗李诵继位后,想起了阳城,召他返京。可是,此时阳城已经去世。李诵只得下令赐钱二十万,由官方护送他的灵柩归葬故里。

阳城为人做官的风格样式,或许并不具备普遍借鉴的意义,但在此还是要向这位可敬可爱的古人,点上一个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