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一怪:進谏言單挑大事,一鳴驚人;做州官專為百姓,不惜自囚

【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垂直)文章「讀通鑒講故事」“愛民篇”中的一篇】

陽城,字亢宗,唐代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順平)。這是一個“怪人”,做老百姓的時候就堪稱“另類”,當了官更是與衆不同。

□陝州一怪,以布衣入仕

陽城少年好學,但因家貧無法擷取書籍。他想了一個辦法,到集賢院去做差役,一邊幹活一邊閱讀院中的藏書。六年過去,他經史子集無所不通,順利地考中了進士。

怪事出現了:别人應科舉是為了做官,可他中進士後卻鑽進了中條山。不過他并沒有做隐士,謙和質樸,對人少長如一,經常有人來向他求學;鄉人之間一旦出現糾紛,都不去官府,而是來找他評理。

陽城待人寬厚平和,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冬日,家中無米,他打發一個仆人去買米。這個仆人居然用買來的米去兌酒喝,喝醉後又在路邊睡着了。在家中等米下鍋的陽城,見仆人遲遲未歸,便帶着弟弟一路來尋找,這位仆人竟然還沒有睡醒。陽城沒有驚動他,而是将他背回到家中。仆人酒醒之後大為慚愧,責罵自個,陽城卻對他說:“這麼冷的天,你喝點酒暖暖身子,又有什麼錯呢!”如此主仆,世所罕見吧?

唐朝一怪:進谏言單挑大事,一鳴驚人;做州官專為百姓,不惜自囚

中唐名相李泌,時任陝虢觀察使,多次饋贈禮品給陽城,希望他能出來做自己的幕僚。陽城将禮物收下,卻謝絕出仕。李泌又向朝廷舉薦,朝廷的诏書被他原封不動地退回。

後來李泌拜相,又當面向唐德宗李适舉薦陽城。這一回由不得陽城,他被征召并任命為右谏議大夫。來到長安,他仍打算辭讓,唐德宗親自接見了他,見他穿一身舊衣服,立即讓宦官拿來谏議大夫所穿的绯衣。不用說,這官是非做不可了。

□長安酒徒,遭韓愈諷喻

在陽城尚未進京履職時,長安城裡的大小官員,既想一睹這位怪人的風采,又暗自為他擔心。谏議大夫在唐朝為正四品的谏官。有人預言,依據陽城的秉性,日後必然會有谏诤,他将來恐怕要死在這上面。

此時的谏官們都很乖巧,他們在履職時不議大事,單挑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來應景,讓唐德宗感覺不勝其煩。

唐朝一怪:進谏言單挑大事,一鳴驚人;做州官專為百姓,不惜自囚

韓愈雕像

然而,讓人拭目以待的陽城,并沒有帶來新風,而是終日跟兩個弟弟和賓客飲酒,一醉方休。他的無所作為惹惱一個人,此人是三年前考中進士的韓愈。這一年韓愈才二十多歲,正是血氣方剛、壯懷激烈的時候,他一口氣寫出了一篇名叫《争臣論》的文章。這篇文章開頭寫道:“或問谏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直接劍指陽城。接下來,作者以問答的形式,妙筆生花,對陽城極盡冷嘲熱諷。陽城不為所動,照樣喝自己的酒。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朝中出了一件大事,有中唐賢相之譽的陸贽,因受到裴延齡等人的誣陷而遭罷免。一時間,滿朝震動,無人敢站出來為陸贽說話。

此時,入仕以來以酒為伴的陽城站出來了,他發出了“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殺無罪人”的呐喊。

他帶領幾名谏官上疏,指陳裴延齡等人的奸佞,為陸贽鳴冤。唐德宗大怒,他原本要治陽城的罪,幸虧太子李誦(即唐順宗)出面相救。陽城此次一鳴驚人,也感動了一個人,此人是年逾八旬的老将張萬福,他說:“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接着連聲高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

裴延齡極想爬上宰相高位,但因陽城等人的強烈反對,未能如願。

唐朝一怪:進谏言單挑大事,一鳴驚人;做州官專為百姓,不惜自囚

唐德宗李适畫像

□道州刺史,隻為老百姓

陽城雖逃過了一劫,但三年後還是以朋黨的罪名,被貶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刺史。盡管期間柳宗元等一大批官員曾為他奔走呼号,但仍無濟于事。

來到道州,陽城治民如治家,賞罰分明。每月的俸祿,留下自己的生活費用後,全部歸公。他每天要做二斛米的飯,炖一大罐魚,請僚屬們一起吃。

當時道州有一項“特供”的任務,就是每年都必須向朝廷貢獻侏儒。這一弊政據說可以追溯至隋朝,當時有一名來自道州的侏儒,因滑稽多智博得了隋炀帝的歡心,便下令道州每年貢獻。

陽城到任後,自行終止了這項貢獻。因為這中間曾出現過慘無人道的做法:為了讓貢獻的侏儒能得到皇帝滿意,曾有人将活潑可愛的孩子放入特制的壇子中,造成人為的生長畸形。

沒想到唐德宗居然惦記着這件事,專門派人來催讨。陽城為此上奏:“這裡的州民普遍身材矮小,如果非得貢獻,不知究竟該讓誰去。”這一次唐德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放棄了這一要求。

一項綿延近四百年的弊政,被陽城一舉廢除,道州人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後來那裡的許多孩子在起名字時,都選用“陽”字。

唐朝一怪:進谏言單挑大事,一鳴驚人;做州官專為百姓,不惜自囚

印象陽城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陽城是個兩眼向下的人。老百姓自然從中受益,可他的上司卻無法滿意。因為賦稅上繳總是不及時,陽城屢屢受到上面的指責。有一年州官考課,陽城在自評的公文内寫上:“撫字心勞,追科政拙,考下下。”

自甘做“下遊”可以,但賦稅還得如數上繳。一次,上面派一名判官來催逼賦稅,陽城一直沒有露面,判官感到很納悶,道州的官員告訴他:“刺史認為他有罪,已将自己囚于州獄。”判官大吃一驚,趕緊來州獄面見陽城,寬慰他說:“你有什麼罪過呢?我隻是奉命來看看你。”

陽城雖然走出了州獄,但在接下來的數天,他都是在那位判官住宿的館舍外面睡覺,弄得對方難以安寝,趕緊走人。後來上面決定改派一個人到道州催征。此人帶着妻子出發,不過他并非去道州,而是在半道上開了小差。看來,這也是個好心腸的人。

唐順宗李誦繼位後,想起了陽城,召他返京。可是,此時陽城已經去世。李誦隻得下令賜錢二十萬,由官方護送他的靈柩歸葬故裡。

陽城為人做官的風格樣式,或許并不具備普遍借鑒的意義,但在此還是要向這位可敬可愛的古人,點上一個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