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放开思维,我们一起来谈天说地,了解地球的另一面。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踪案。

一位法国的传奇球星,刀疤侠里贝里,一天他居然向德国媒体透露,他的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他的祖先曾经做过乞丐,和尚,最后还当上了中国的皇帝。现在里贝里的家里还保存着一些中国古董,而且祖宗还留下一句话,我们来自遥远的东方。这个采访一出来,我们中国的网友们就坐不住了。他的祖先到底是谁呢?大家就在脑子里快速筛了一遍,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后来又成为皇帝,我们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和里贝里,不过里贝里就算是朱元璋的后代,那也是第N代了。从长相上找联系,已经不是一件靠谱的事了,那我们只能从史料当中看一看,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是洪武,做了皇帝以后的事都记清清楚楚。他本人是不可能跑到法国去,留下这么一个后代。那我们继续往下找,朱元璋下一任皇帝是明惠帝朱允炆,他是朱元璋的孙子,那朱允文逃亡海外的可能性就很高了。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引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部话题。这就要从他爷爷朱元璋的人生履历说起了。
话说14世纪安徽省的有志青年朱元璋,从赤贫阶层干起,上演了一出200%的励志逆袭剧。他做过叫花子,当过和尚,参过军,一路做到了反元义军的主要统帅之一,然后灭了各路诸侯,在南京创建了明朝开始北伐,把军队又开进了大都,赶走了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一统天下。从底层奋斗上来的朱元璋,多少有点,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受迫害妄想。他在定都南京以后,就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们一个个弄死,清算得干干净净。然后老朱又做了一个比较令人费解的举动,他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选另外能干的儿子做皇储,而是选择了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太孙,据说朱允炆性格温和。让杀戮了一辈子的老爷爷,找到了一个仁爱之君,他为了给孙子铺路。他把上下的儿子们都通通发配到了边疆做藩王,他以为这样就能够保住孙子的地位了。
结果等老朱死后,小朱这个深宫长大的小皇帝。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又要学他爷爷的强势,一上台就开始灭藩。把他叔叔们的封地取消了不少,有的还被逮捕。开始一个个的清算,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活生生把四皇叔燕王朱棣逼反,引发了靖难之役,这仗一打就是三年,战争过程几经起伏。最后燕王朱棣占领南京应天府,朱允炆在王宫放了一把火,马王后和太子都被烧死,但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之后朱棣就成了一代雄才伟略的明成祖。
后人一般称朱允炆为建文帝。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而不是称他为明某宗。那是因为他在内战当中被推翻的皇帝,其后的明朝皇帝,又都是他叔朱棣的血脉,当然也就不承认朱允炆的合法性。所以他没有皇帝应有称号,明朝一般称他为建文君,明朝之后就称他为建文帝了。他是属于明朝的编制外皇帝,直到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北京被李自成攻破,随后满清入关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追认朱允文为明惠宗,那就是后话了。建文帝的生死是中国历史上最离奇的疑案之一,几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关于建文帝的归宿有两种说法,第一很简单就是烧焦了,第二就是逃跑了。法国球星刀疤侠里贝里的隔洋认亲,让这宗悬案有了新的进展。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把历史侦探,来破这个案,来尝试解开这个奇案。
破案之前我们先把工具准备好,就是各类史书,首先上场的是明朝的官修正史,「明太宗实录」。这里的明太宗其实就是朱棣,他死后的庙号就是太宗,是明朝的第11任皇帝,朱厚聪在位的时候,才把朱棣由太宗升级为成祖。「明太宗实录」这本史书里说,朱棣打入南京皇宫的时候,亲眼看到了建文帝的宫殿起火,派人去救火已经来不及了。灭火后,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然后用天子的礼仪埋葬了他,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朱棣的长子,再给自己老爸的陵墓,长陵撰写碑文的时候,也引用了相同的说法。说建文帝死了之后,朱棣用天子的礼仪埋了他。
这些记载都很笃定地说建文帝死了,不过这对朱棣这一方来讲,这么说是必要的。不管建文帝死没死,在宣传上都得说他死了,只有他死了。朱棣登上皇位才是名正言顺的,不过即便都是正史,在建文帝到底是不是被烧死了这个问题上,也是有不同说法的。在「明史· 惠帝纪」当中,就前言不搭后语,前面说建文帝跑了,后面又说在灰烬当中,发现了建文帝和马王后的尸体,然后又加了一句说,听说建文帝还是有可能从地道中跑了,等于什么都没说,完全不负责任。「明史· 惠帝纪」写的这么颠三倒四,可以说极不正常。修史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主持修史的人要么是大才子,要么是杰出的政治家。
「明史」是清朝的名臣,张廷玉主持撰写的,这么个大学问家,当然不可能说话如此颠三倒四。出现这种逻辑混乱的唯一解释,那就是作者对这件事也不确定,就把几种说法都列上去了。同样在明史里另外一篇传记,「姚广孝传」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说太监在火灾的灰烬里找了很多遍。都只找到了马王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当时就有很多人相信,建文帝是削发为僧逃了。那这个记载可不可信呢,我们从其后朱棣的行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不久,向全国的寺院和道观,颁布了一道「僧道度牒疏」。把所有的僧人道士名册重新整理,这就相当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出家人的人口普查,之后又派出官员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张三丰为由。
用16年的时间走遍全国,来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之后朱棣又听到传言,说建文帝有可能流落去了海外。于是他又派亲信郑和七下西洋,通知海外诸国,中原换了皇帝,同时搜寻建文帝的下落,顺带着还展示军威,让海外小国不敢窝藏建文帝。这些都是记载在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所写的「石匮书·胡濙列传」里的。这说明个什么问题呢?就说明建文帝被烧死的说法,从第1天起就很受怀疑,否则朱棣也不必这么兴师动众的,海内海外的折腾了。
其实可以理解,宣称建文帝朱允文死了是政治上的需要,暗中寻访是为了防止他卷土重来,得根除后患。这都是正史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选一和选二个的各居其半。在明代文人的笔记和野史杂谈当中,大家就更加的放开思维了,一面倒的支持出逃的说法。有一本书叫「致身录」,作者叫史仲彬,据说是当时建文帝逃亡的随行人员之一,书里绘声绘色的写了,建文帝得知南京城门失守以后准备自杀,他的亲信赶紧就抱住他,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个一个锦囊妙计,在大难的时候打开来看看。
那你先千万别忙着死,我们先看看太祖皇帝给我们留了什么大招,于是大家赶紧打开一看,里面有袈裟,有出家的证明书,在当时叫做度牒,还有逃亡的路线图。于是这伙人就剃度当了和尚,一共有22个人跟随建文帝跑去了云南,多年来东躲西藏,一直等到朱棣去世,他们才放下心来。这听着就很有小说的风采了,故事讲的曲折离奇,所以这本书的销量很好。一些史学家对这本书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伪书,但也有史学家认为是真实的。我们上面所说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所以建文帝之谜还不算真正解开。
真正有利的证据是来自于下面这本书,「明神宗实录」这本书不仅是作为档案很可靠,而且爆料人相当权威可信。书上写着这么一个故事,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10月17日,万历皇帝在文华殿和内阁大学士们谈起了建文帝,年轻的皇帝憋不住好奇心,问了一个自己想问又憋了很久的问题,就是听说建文帝确实跑了,是真的吗?当时的首辅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这样回答皇帝,国家的史书里是不写这件事情的,但是前朝的人说,当时建文帝的确是从小路跑了。
34年后,有一位老人跑去云南的官府自首,说是要骨归故园,也就是落叶归根。结果一查正是建文帝,明英宗当时还真把他接到了皇宫,让这位老人颐养天年。张居正是谁?他相当于是当时的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师,一心想把万历皇帝朱翊钧培养成一代圣君。他在皇帝面前是极为的方正严厉,极不可能添油加醋讲八卦故事,可以确定他是认同这条消息,才会讲给小皇帝听的,而且张居正一直身居高位,是完全可能知道朝廷当中最顶级机密的。所以我们才说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极高,它来自于正式的宫廷档案,爆料人又是张居正这样的权威,可以推测出,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的确确是逃跑了。
那么我们回到今天故事开头,提到的法国球星里贝里。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可能跑去了法国,和里贝里的曾曾曾祖母,展开了一段异国恋情,让几百年后的里贝里,有机会来到人世。这是另外一段能够调动想象力的故事了,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朱允炆最有可能的逃亡路线是一路向南,因为北方是他叔朱棣控制的地区,只有比南京更南的省份,朱棣还来不及完全控制,他才有逃出生天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云南传闻出现了朱文帝踪迹的原因,它既符合逻辑也符合当时的形势。
去云南跟住躲到东南亚,是小朱最为合理的逃亡路线。明朝早期,15世纪初,欧洲人还没有来到菲律宾和马六甲,那当时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一带活跃的外商是穆斯林,所以我们这里要打破一个误解,别一提法国后裔,你就想到欧洲妹子。朱允文的异国恋对象,极不可能是金发碧眼的欧洲妹子,反而更有可能是一位穆斯林美人。小朱也不需要漂洋过海去到法国那么远,他最远只需要去到波斯湾。也就是后来郑和下西洋航程的极限。在这里遇上他的异国恋人,轰轰烈烈的浪漫了一番,后来洒泪分手。小朱回到中国,这位恋人和他们爱情的结晶,则辗转来到法国,那就能有今天的球星里贝里了。
好,总结一下,建文帝朱允文的故事,结合了许多流行因素于一身,被野心勃勃的叔叔干翻的年轻皇帝,生死不明,异国出逃,甚至发展出了异国恋情。那么他的失踪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气的失踪案,就不难理解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