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作者:放開思維

大家好,歡迎來到放開思維,我們一起來談天說地,了解地球的另一面。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一位法國的傳奇球星,刀疤俠裡貝裡,一天他居然向德國媒體透露,他的血管裡流着中國人的血。他的祖先曾經做過乞丐,和尚,最後還當上了中國的皇帝。現在裡貝裡的家裡還儲存着一些中國古董,而且祖宗還留下一句話,我們來自遙遠的東方。這個采訪一出來,我們中國的網友們就坐不住了。他的祖先到底是誰呢?大家就在腦子裡快速篩了一遍,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後來又成為皇帝,我們中國曆史上隻有一位,他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朱元璋和裡貝裡,不過裡貝裡就算是朱元璋的後代,那也是第N代了。從長相上找聯系,已經不是一件靠譜的事了,那我們隻能從史料當中看一看,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朱元璋稱帝後的年号是洪武,做了皇帝以後的事都記清清楚楚。他本人是不可能跑到法國去,留下這麼一個後代。那我們繼續往下找,朱元璋下一任皇帝是明惠帝朱允炆,他是朱元璋的孫子,那朱允文逃亡海外的可能性就很高了。在他的任期内,發生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引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全部話題。這就要從他爺爺朱元璋的人生履曆說起了。

話說14世紀安徽省的有志青年朱元璋,從赤貧階層幹起,上演了一出200%的勵志逆襲劇。他做過叫花子,當過和尚,參過軍,一路做到了反元義軍的主要統帥之一,然後滅了各路諸侯,在南京建立了明朝開始北伐,把軍隊又開進了大都,趕走了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一統天下。從底層奮鬥上來的朱元璋,多少有點,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受迫害妄想。他在定都南京以後,就大開殺戒。把開國元勳們一個個弄死,清算得幹幹淨淨。然後老朱又做了一個比較令人費解的舉動,他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但是朱元璋并沒有選另外能幹的兒子做皇儲,而是選擇了孫子,朱标的兒子朱允炆做太孫,據說朱允炆性格溫和。讓殺戮了一輩子的老爺爺,找到了一個仁愛之君,他為了給孫子鋪路。他把上下的兒子們都通通發配到了邊疆做藩王,他以為這樣就能夠保住孫子的地位了。

結果等老朱死後,小朱這個深宮長大的小皇帝。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又要學他爺爺的強勢,一上台就開始滅藩。把他叔叔們的封地取消了不少,有的還被逮捕。開始一個個的清算,這下就捅了馬蜂窩了。活生生把四皇叔燕王朱棣逼反,引發了靖難之役,這仗一打就是三年,戰争過程幾經起伏。最後燕王朱棣占領南京應天府,朱允炆在王宮放了一把火,馬王後和太子都被燒死,但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之後朱棣就成了一代雄才偉略的明成祖。

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後人一般稱朱允炆為建文帝。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而不是稱他為明某宗。那是因為他在内戰當中被推翻的皇帝,其後的明朝皇帝,又都是他叔朱棣的血脈,當然也就不承認朱允炆的合法性。是以他沒有皇帝應有稱号,明朝一般稱他為建文君,明朝之後就稱他為建文帝了。他是屬于明朝的編制外皇帝,直到公元1644年,甲申之變,北京被李自成攻破,随後滿清入關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小朝廷。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追認朱允文為明惠宗,那就是後話了。建文帝的生死是中國曆史上最離奇的疑案之一,幾百年來,人們争論不休。關于建文帝的歸宿有兩種說法,第一很簡單就是燒焦了,第二就是逃跑了。法國球星刀疤俠裡貝裡的隔洋認親,讓這宗懸案有了新的進展。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把曆史偵探,來破這個案,來嘗試解開這個奇案。

破案之前我們先把工具準備好,就是各類史書,首先上場的是明朝的官修正史,「明太宗實錄」。這裡的明太宗其實就是朱棣,他死後的廟号就是太宗,是明朝的第11任皇帝,朱厚聰在位的時候,才把朱棣由太宗更新為成祖。「明太宗實錄」這本史書裡說,朱棣打入南京皇宮的時候,親眼看到了建文帝的宮殿起火,派人去救火已經來不及了。滅火後,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體,然後用天子的禮儀埋葬了他,明仁宗朱高熾也就是朱棣的長子,再給自己老爸的陵墓,長陵撰寫碑文的時候,也引用了相同的說法。說建文帝死了之後,朱棣用天子的禮儀埋了他。

這些記載都很笃定地說建文帝死了,不過這對朱棣這一方來講,這麼說是必要的。不管建文帝死沒死,在宣傳上都得說他死了,隻有他死了。朱棣登上皇位才是名正言順的,不過即便都是正史,在建文帝到底是不是被燒死了這個問題上,也是有不同說法的。在「明史· 惠帝紀」當中,就前言不搭後語,前面說建文帝跑了,後面又說在灰燼當中,發現了建文帝和馬王後的屍體,然後又加了一句說,聽說建文帝還是有可能從道地中跑了,等于什麼都沒說,完全不負責任。「明史· 惠帝紀」寫的這麼颠三倒四,可以說極不正常。修史這件事在曆朝曆代都是大事,主持修史的人要麼是大才子,要麼是傑出的政治家。

「明史」是清朝的名臣,張廷玉主持撰寫的,這麼個大學問家,當然不可能說話如此颠三倒四。出現這種邏輯混亂的唯一解釋,那就是作者對這件事也不确定,就把幾種說法都列上去了。同樣在明史裡另外一篇傳記,「姚廣孝傳」就是另外一個說法了,說太監在火災的灰燼裡找了很多遍。都隻找到了馬王後和太子朱文奎的遺骸,當時就有很多人相信,建文帝是削發為僧逃了。那這個記載可不可信呢,我們從其後朱棣的行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後不久,向全國的寺院和道觀,頒布了一道「僧道度牒疏」。把所有的僧人道士名冊重新整理,這就相當于在全國範圍内,進行了一次出家人的人口普查,之後又派出官員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張三豐為由。

最有疑惑的皇帝失蹤案

用16年的時間走遍全國,來尋訪建文帝的下落,之後朱棣又聽到傳言,說建文帝有可能流落去了海外。于是他又派親信鄭和七下西洋,通知海外諸國,中原換了皇帝,同時搜尋建文帝的下落,順帶着還展示軍威,讓海外小國不敢窩藏建文帝。這些都是記載在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張岱所寫的「石匮書·胡濙列傳」裡的。這說明個什麼問題呢?就說明建文帝被燒死的說法,從第1天起就很受懷疑,否則朱棣也不必這麼興師動衆的,海内海外的折騰了。

其實可以了解,宣稱建文帝朱允文死了是政治上的需要,暗中尋訪是為了防止他卷土重來,得根除後患。這都是正史當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選一和選二個的各居其半。在明代文人的筆記和野史雜談當中,大家就更加的放開思維了,一面倒的支援出逃的說法。有一本書叫「緻身錄」,作者叫史仲彬,據說是當時建文帝逃亡的随行人員之一,書裡繪聲繪色的寫了,建文帝得知南京城門失守以後準備自殺,他的親信趕緊就抱住他,說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個一個錦囊妙計,在大難的時候打開來看看。

那你先千萬别忙着死,我們先看看太祖皇帝給我們留了什麼大招,于是大家趕緊打開一看,裡面有袈裟,有出家的證明書,在當時叫做度牒,還有逃亡的路線圖。于是這夥人就剃度當了和尚,一共有22個人跟随建文帝跑去了雲南,多年來東躲西藏,一直等到朱棣去世,他們才放下心來。這聽着就很有小說的風采了,故事講的曲折離奇,是以這本書的銷量很好。一些史學家對這本書持否定态度,認為是僞書,但也有史學家認為是真實的。我們上面所說的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是以建文帝之謎還不算真正解開。

真正有利的證據是來自于下面這本書,「明神宗實錄」這本書不僅是作為檔案很可靠,而且爆料人相當權威可信。書上寫着這麼一個故事,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的10月17日,萬曆皇帝在文華殿和内閣大學士們談起了建文帝,年輕的皇帝憋不住好奇心,問了一個自己想問又憋了很久的問題,就是聽說建文帝确實跑了,是真的嗎?當時的首輔内閣大學士張居正這樣回答皇帝,國家的史書裡是不寫這件事情的,但是前朝的人說,當時建文帝的确是從小路跑了。

34年後,有一位老人跑去雲南的官府自首,說是要骨歸故園,也就是落葉歸根。結果一查正是建文帝,明英宗當時還真把他接到了皇宮,讓這位老人頤養天年。張居正是誰?他相當于是當時的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一心想把萬曆皇帝朱翊鈞培養成一代聖君。他在皇帝面前是極為的方正嚴厲,極不可能添油加醋講八卦故事,可以确定他是認同這條消息,才會講給小皇帝聽的,而且張居正一直身居高位,是完全可能知道朝廷當中最頂級機密的。是以我們才說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極高,它來自于正式的宮廷檔案,爆料人又是張居正這樣的權威,可以推測出,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的确确是逃跑了。

那麼我們回到今天故事開頭,提到的法國球星裡貝裡。建文帝朱允炆有沒有可能跑去了法國,和裡貝裡的曾曾曾祖母,展開了一段異國戀情,讓幾百年後的裡貝裡,有機會來到人世。這是另外一段能夠調動想象力的故事了,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朱允炆最有可能的逃亡路線是一路向南,因為北方是他叔朱棣控制的地區,隻有比南京更南的省份,朱棣還來不及完全控制,他才有逃出生天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雲南傳聞出現了朱文帝蹤迹的原因,它既符合邏輯也符合當時的形勢。

去雲南跟住躲到東南亞,是小朱最為合理的逃亡路線。明朝早期,15世紀初,歐洲人還沒有來到菲律賓和馬六甲,那當時從印度洋到南中國海一帶活躍的外商是穆斯林,是以我們這裡要打破一個誤解,别一提法國後裔,你就想到歐洲妹子。朱允文的異國戀對象,極不可能是金發碧眼的歐洲妹子,反而更有可能是一位穆斯林美人。小朱也不需要漂洋過海去到法國那麼遠,他最遠隻需要去到波斯灣。也就是後來鄭和下西洋航程的極限。在這裡遇上他的異國戀人,轟轟烈烈的浪漫了一番,後來灑淚分手。小朱回到中國,這位戀人和他們愛情的結晶,則輾轉來到法國,那就能有今天的球星裡貝裡了。

好,總結一下,建文帝朱允文的故事,結合了許多流行因素于一身,被野心勃勃的叔叔幹翻的年輕皇帝,生死不明,異國出逃,甚至發展出了異國戀情。那麼他的失蹤案,是中國曆史上最有人氣的失蹤案,就不難了解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