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出仕做官、光宗耀祖,历来是读书人的梦想和奋斗目标,而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却与众不同。陶弘景自幼聪明过人,10岁读《神仙传》,15岁作《寻山志》,20多岁被拜左卫殿中将军。正值仕途通达的陶弘景却在36岁时辞官退隐茅山,炼丹修道,钻研医术。就算做帝王的老友多次请他出山,也决不答应。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注】
诏:诏书,古代皇帝颁发的命令。
怡悦:愉快、喜悦。
不堪:不能。
赠:一作 “寄”。
【译】
要问山中有何让我留恋,
是萦绕岭上的洁白云烟。
此中情趣只能自赏自乐,
可惜不能拿来与君同观。
【赏析】
该诗为陶弘景答复请他出山的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所问时所作,表达了其乐于隐居,不愿出仕的决心。全诗虽语言自然,却意境深远。
诗的首句就开门见山地列出问语。据说梁武帝萧衍曾多次请陶弘景出山辅佐朝政,而屡次被拒,因此便下诏书问他:“山中有何物?”意为:山中能有什么让人留恋的好东西呢?不如出山做官,什么样的好东西都可以得到。
第二句是诗人简单地答复:“岭上多白云。”虽然简单,却寓意无穷。“岭上”指群山之中,高士们多在山中隐居。这里用“白云”指隐士,也可以指一种品格。白云自由自在、飘忽不定,就像隐士心无所求,无拘无束。而“白”字更能体现出诗人清白、高洁的品格,“贞白先生”的谥号是后人对陶弘景品格的充分肯定。
最后两句,诗人道出了不出仕的真正理由。山中的“白云”能使自己感到愉悦,却不能把它拿下来寄赠给别人共同欣赏。以此隐喻自己的情趣不是世俗之人所能领悟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只可”和“不堪”也是诗人对帝王不理解自己志趣的感叹。
虽然如此,因陶弘景早年就与萧衍交好,萧衍建梁称帝后,多次请陶弘景出山辅佐朝政均被拒绝,碍于友情,陶弘景还是与萧衍书信来往,指点江山,被当时人称“山中宰相”。
文/幽兰居士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