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后一般都会有谥号,还有很多皇帝有庙号。庙号是指皇帝驾崩之后,被供于庙中祭祀时所称呼的名号,比如太祖、太宗、高宗等等,在隋唐之前一般只有那些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才有资格有庙号,隋唐之后庙号泛滥,只要是皇帝基本都要庙号,可以认为是被滥用的溢美之词。
崇祯皇帝是正史所载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这也是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的历史,按说崇祯皇帝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功绩可言,但是他却拥有着诸多的庙号,也是一大奇观。我们就来一一评点一下各个庙号的来历。

崇祯皇帝
一、怀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联合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的清兵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随后返京西逃。五月初三日,多尔衮率清军携崇祯太子入北京城,北京居民看到清兵入关,大惧。
清兵入城
为了安抚民心,入城之后的多尔衮命令建庙祭祀崇祯皇帝,于是命明朝大臣为崇祯皇帝议立庙号。李明睿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负责庙号事宜,但是李明睿不想为清廷效命,坚决不从。多尔衮对其说:“初六即祀皇帝,怎可无神主名?”无奈之下,李明睿等人只得为崇祯皇帝议立庙号。最终,清廷谥崇祯皇帝为怀宗端皇帝,周皇后为烈皇后,安奉神主于庙供臣民祭祀。
二、思宗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残余政权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史称弘光帝,这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政权,为期一年多就宣告倒台,于1645年5月被清军攻破南京,弘光政权倒台。
弘光初期形势图
弘光帝五月正式登基,六月份议立崇祯皇帝谥号和庙号,据《南渡录》记载,上崇祯皇帝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这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个庙号,最被人熟悉的一个庙号了。
三、毅宗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
到1645年二月,南明官员觉得思宗这个庙号有点问题,虽然“思”字是不错,但是关键是历史上有人用过了,用过也就罢了,关键是用过思宗的这位是蜀汉后主刘禅,是晋朝人给刘禅上的谥号。南明人认为刘禅是亡国之君,而且比较昏庸,而南明则不认为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所以认为崇祯皇帝用思宗这个庙号不太合适。
于是,又重新议立庙号。弘光元年(1645年)二月二十三日,上谕改崇祯皇帝庙号为“毅宗”。
四、威宗南明隆武帝所上(1645~1646年)
1645年五月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权倒台。此时,南下福建的唐王朱聿键被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人拥立,在福建登基称帝,史称隆武帝。隆武帝出身疏藩,但是却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帝王,意图恢复大明,但是无奈受制于郑芝龙等军阀的掣肘,一直无所作为,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隆武政权倒台。
南明隆武帝
隆武帝登基之后,将崇祯皇帝的庙号改为“威宗”。
如今,崇祯皇帝最为人所知的庙号是思宗,这是南明弘光朝廷所上的庙号,但是迄今为止,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并未被官方史书所承认,我们所学的历史,明朝到崇祯皇帝即止。想来也是一种讽刺,我们用着思宗的庙号,却不承认为崇祯皇帝上“思宗”庙号的南明朝廷。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天涯看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