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巴志》中所说的賨国,实为充国
张万福
由于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几个字,由此,“賨国”横空出世。但仔细研究相关史料,人们发现:常璩在这里说的“賨国”,实为曾建都于阆中的“充国”。
(一)秦时,天下一统,强秦独大,賨人如何在宕渠立国
“賨人”,是秦汉时期,人们对享受朝廷特殊赋税待遇的部分蛇巴人的一种特定称呼,
相传,早先居住在四川盆地东北部、渝水(即今阆中、渠县嘉陵江)一带的崇人,在炎黄时代,一直是属于蚩尤统领下的一支部族。由于在与炎黄二帝的争霸大战中,蚩尤战败消亡,其所统领的部落族人全部归并到炎黄部族中。
先夏时,源于荆楚的巴人,沿长江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之后其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
此时,居住在渝水一带的崇人,作为夏部落联盟成员之一,系盆地东北部最古老的部族。崇人体格壮实,生性勇猛,在历史上多次王朝更替重大征战中,崇人所向披靡,勇猛善战,成为闻名天下的勇武之师。
阆中等地的崇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炎黄时期,称濮人;夏商时,称崇人;周武王灭纣时,由于这些崇人后裔,在战斗中使用一种被称为“彭排”的盾牌,故又称“板楯蛮”。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封早已与崇人融为一体的巴为其子国,都城即设在江州。
而盆地东北部一带的崇人后裔,虽早已与江州巴人融为一体,也被称为:巴人。但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却不同。江州一带的巴人以白虎为图腾;阆中一带的巴人以龙蛇为图腾。在巴人集团内,虎巴人居于统治地位,蛇巴人处于被奴役地位。为摆脱江州巴人的控制,蛇巴人于公元前588年从巴国分离出来,自立“充国”。为剿灭充国,在其后的两百七十多年时间里,江州巴人一直对充国实施打压。直到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6年),巴人借助秦人的力量才灭了充国。从此,蛇巴人与虎巴人结下世仇。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4年),当秦惠文王命大将军司马错再反手剿灭巴国后,在长达三十余年里,虎巴人一直抵制秦人的统治时,蛇巴人却并没有与之配合反抗秦人的统治,反而配合秦人对虎巴人进行打击。
唐人卢求在《成都记·序》中说:秦“昭襄王时,又有白虎为患,盖廪君之魂也。”这里说的“白虎”,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虎巴人的武装叛乱。秦昭襄王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虎巴与蛇巴的矛盾,募集阆中一带的蛇巴人,平定了虎巴人的起义。
从此,蛇巴人受到秦王高度信任。公元前308年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两次伐楚统帅的部卒,大都是来自盆地东北部一带的蛇巴人。在攻打楚黔中的战斗中,秦楚两军你来我往,反复争夺。战役中,蛇巴人侥勇善战的顽强作风再次得到充分展示,最终使秦军完全占领了黔中。蛇巴人的这些表现,获得了秦王高度赞赏。此后论功行赏,秦王即对有功的蛇巴人给予每口每年只缴纳三分之一税赋的优待。北魏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说:“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其人,口岁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
秦亡后,高祖刘 邦在与楚霸王项 羽争夺天下时,阆中人范 目带领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巴人,于公元前206年八月,悄悄地沿汉水西进,至白水突然掉头北上,星夜兼程,过大散关,渡渭水抵达雍城之西的陈仓,袭取了三秦,为大汉夺取天下立下头功。为此,高祖刘 邦便比照当年秦王对蛇巴人的赋税优待,也每口每年课税赋四十钱。即对其它地区每口每年征收一百二十钱。而对阆中等地的“七姓蛮”勇士及后裔,每口每年只课税四十钱。这种税赋就叫“賨赋”。
为什么称“賨”赋,而不是其它什么赋?就是因为先有一个名叫“崇”的族群存在,他们上交的赋税才称为“賨钱”、“賨赋”。这个“賨”的名称,源自于上古时代的夏崇人。日久,人们便将享受这种赋税待遇的部分蛇巴人叫“賨人”了。
南北朝时期,《晋中兴书》也说:“薄其税赋,人出钱40,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明确告诉后人,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賨人”这个称呼。
东汉人,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也说“賨”即:“南蛮赋也”。而“南蛮,蛇种”巴人也。
这里说的“南蛮”就是“蛇种巴人”或“蛇巴人”,历史上的“賨人”就是指:享受这种赋税优待的“蛇巴人”。
“賨人”这个称呼出现之时,秦始皇已并六国。此时,天下一统,强秦独大,賨人已没有任何条件,在当时的宕渠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二)“賨国说”,无从查考,实不可信
由于《华阳国志·巴志》首开“賨国说”,后世也就有了“賨国”的多种说法。一些人说:“商周之际,賨人以宕渠县(今渠县城坝村)为活动中心,约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建立賨城,后世称之为‘賨国都’,是秦汉至东晋时期渠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我以为:此种说法,实不可信。
其一、賨国, 无任何“文化遗存”查考
如果“公元前10世纪”,宕渠县是賨国国都所在地,是盆地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样的都城,这样的“中心”,它怎么也应该留有些许“文化遗存”。
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殷都。尽管商王朝灭亡后,该城逐渐沦为废墟。但后世仍然有据可考。
又如西周三百余年的都城丰镐,西汉时,改称长安。后来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今天昔日长安,更名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再如盆地内的蜀国都城成都、巴国都城江州(今重庆)。
成都系古蜀文明发祥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承载着古蜀国辉煌历史。历史上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古时一直是各朝各代州郡治所。今天成都更是国际化特大城市。
巴国都城江州亦如成都,今天已是国家直辖特大城市。历史上的江州,自周武王伐纣后,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巴人之地,建都江州。当年,巴蔓子将军舍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备受称颂。
如果“賨国”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就是与巴、蜀并列的国家。它怎么也应留有一丝可供查考的“文化遗存”。但这个传说中的都城所在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至今仍是一个名为城坝村的小村落,实在让人唏嘘。
其二、“賨国说”自相矛盾,犹若戏言
持“賨国说”的人,有两种说法:
一说:公元前十世纪,賨人在宕渠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张仪出兵伐蜀。灭蜀后,‘仪贪巴苴之富’,遂灭巴,立国700多年的賨国亦覆亡。
二说:楚国芈姓宗裔建国,时间74年。公元前388年,楚悼王将芈姓宗裔派到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建立賨子国,賨国由此得名。
两种说法均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符,且自相矛盾。
賨人,始于秦汉。公元前十世纪,“賨人”从何来?“賨国”如何产生?
其次,宕渠县一带位于盆地东北部。战国中期,该地并不在楚国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楚国到盆地东北部中间横亘着一个巴国。楚悼王怎么将该地作为芈姓宗裔分封成其诸侯国?
因此,《华阳国志·巴志》中:“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是不可信的。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约291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成《华阳国志》。常璩在这里讲:听高龄者说:宕渠以前是古賨国所在地。此时,据秦灭巴蜀已过去近700余年。常璩写这段话时,也并不是十分确定!为此,他说:听高龄者言。即他并无严谨考证等。
《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但古人在写此类书籍中,受多种条件局限,存在个别瑕疵也是有的。仅此,便认定什么国家,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是不可取的。
(三)《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賨国,实为充国
一些人说:在很早以前,板凳蛮(蛇巴人)便在盆地东北部,建立了与当时巴、蜀并列的国家。秦灭巴蜀时,盆地内就有蜀、巴、賨三支较大的民族或武装力量存在。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有的。但这个与巴、蜀并列的国家,不是以土溪坝为中心的賨国,而是以阆中为中心的充国;秦灭巴蜀时,盆地内三支较大的民族武装力量,即是巴、蜀、充三国。
阆中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
居于阆中渝水一带的伏羲后裔,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但他们终归属于蛇巴人。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蛇巴人虽然与都城设在江州的虎巴人共处一国。但由于两者供奉的神灵各异,相互矛盾日渐增大,裂缝日渐加深,最终蛇巴人与虎巴人分道扬镳,自立充国。
有学者考证:充国跨越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国君前期称“大公”,后期称“君王”,计传十四代,其在盆地境内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今天南充全境、巴中西南、广安之西以及绵阳东南的部分地方,前后存续二百七十一年时间。
《诗经》云: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意建王庭于天下居中的位置。
《荀子·大略篇》也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战国时期,齐国丞相管 仲也说:“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
封建专制时代,王尊臣卑;臣民敬畏王者的权威,服从王者的政令,是周天子定下的礼数。
阆中渝水一带,远古炎黄时,系古濮人“老巢”;先夏时,是蛇巴人聚集的中心;充国存续时,亦是充国王公权力中心,阆中的“中”,由此而生。历史上阆中周边一些县市,皆以其为坐标取名。北宋编纂的地理志《寰宇记》即明确说:南部“以地居阆中之南,故曰南部。”南充,因处充国之南,定名南充。
充国出现前后,盆地内虽先后有诸多中小诸侯国存在,但巴、蜀、充三国在盆地内,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存续时间最长。盆地内也一度形成巴、蜀、充三雄并立局面。《四川通史》也说:秦汉时,阆中已是西南夷与成都、江州齐名的三个最大城市之一。
为此,我说:賨国是不存在的。賨国,实为充国也。“賨”与“充”,读音相近,人们将“充国”误读、误写成“賨国”是完全可能的。
二0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