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为了顺利完成日军的缴械工作,第一战区成立了受降接收委员会,任命范汉杰为主任委员,李昆岗为副主任委员,裴昌会、刘茂恩、陆福廷、马法五、李兴中、王仲廉、张耀明、耿幼麟为委员,下设参谋、军务、交通、兵器、经理、卫生、军法等七组及事务股,分掌各部门之接收事宜。

同时,第一战区办理受降委员会还拟定了接收办法:(1)按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区依次序分别办理。(2)命令日军集中指定地点。(3)拟定各城市接受时间:郑州应于9月17日前交五五师接防完毕;开封应于9月20日前交三十八军接防完毕;新乡俟四十军到达后再行交接,日期另定。(4)各地区交接后,警备由我军负责,日军仅可于其驻地派出卫兵。(5)各地接防后,日军武装部队、车辆如需通过或进入,须先通知我警备部队。(6)日军布雷地区应事先清扫或绘图交接受部队。接受办法还对日军武装、弹药等项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9月22日上午九时正,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中将在郑州接受日军投降代表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的投降仪式。

命 令 受 领 证

今谨收到中国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宗字第一号命令一件,当遵照执行,并立即转达所属及所代表各部队之各级官长士兵遵照,对于本命令及以后之一切命令或指示,本官及所属与所属代表各部队之全体官兵均负有完全执行之责任。

日本陆军第十二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鹰森孝)印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午前九时

于中华民国郑州

鹰森孝在“命令受领证”上签名盖章之后,第一战区随即命令所属各部队进驻日军防地进行接防事宜。

根据9月22日《中国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命令》(宗字第一号),“在洛阳、郑州、开封、新乡等地所有空军地面勤务人员、航空场站、设备、油料、航空器材、仓库等各就现地造册六份交由本司令长官转知中国航空委员会人员接收”。

另据9月27日《中国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命令》(宗字第三号),新乡境内,“阳武县城防及张李庄(开封北)至小冀镇(均不含)间汴新铁路交通警备,即交由中国陆军新编第一路庞炳勋部(总司令部现在开封城内)接替,限十月二日交接完毕,交防后之日本官兵原驻老黄河以南者即向开封集中,原驻老黄河以北者即向新乡集中,统限十月四日前全部集中完毕。”“新乡城防及小冀镇至李士屯(均含)间平汉铁路交通警备,即交由中国陆军第四十军(军部现驻新乡)附晋豫边区挺近指挥官李谊諠部接替,限十月一日交接完毕。日本官兵交防后即向新乡集中,限十月三日前集中完毕。”“黄河铁桥守备及小孟寨(郑州西北五公里)至小冀镇(均不含)间交通警备,交由中国陆军第八五军(军部现驻月葛)接替,限十月一日交接完毕,交防后之日本官兵原驻黄河以南者即向郑州集中,原驻黄河以北者即向新乡集中,统限十月三日前全部集中完毕。”“日本官兵集中地区……在新乡者由中国陆军第四十军兼军长马法五中将规定。”

10月2日,驻新乡日军举行投降仪式。第一战区司令官胡宗南、孙连仲等国军大员参加了此次受降仪式。于9月8日已先期到达新乡的第十一战区马法五部第四十军(第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副司令官马法五)准备接受日军在新乡的防务。

新乡战区受降长官是中国革命军陆军第一军参谋长陈文总少将,日军投降代表是第六独立警备队司令官饭田雅雄少将。

陈文总(1895年——1985年),亦名佐武、左武,字君文,别号逢场,福建厦门人。1929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二期步兵科。抗战期间“应蒋介石先生命,拟为抗日大决战号召青年从军口号,一挥而就”征兵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陈文总语),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战士气。因其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作战中的爱国抗争行为,2005年,中共中央追授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饭田雅雄(1891年——1968年),日本山口县人,曾任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步兵第二一三联队联队长、天津联队区司令官、名古屋联队区司令官等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是陈文总的学长。

同窗之谊终究无法比肩替代他们各自代表的民族利益。强盗总是要为其难以服众的行为付出代价的,此时的中国已被日本这个一衣带水邻邦的无耻举止彻底惊醒并挺直脊梁站了起来。

受降仪式后,“(第一)战区兵站副监陈声簧少将负责接收新乡地区日军缴械事宜”(10月10日《中国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命令》)。

逗留新乡期间,孙连仲、胡宗南接见了饭田雅雄,叮嘱相关事宜之后相继离开新乡。孙连仲于9日到达北平,主持了次日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的华北日军投降仪式。

10月19日,驻新乡日军开始缴械,至10月24日,缴械完毕。在新乡投降的日军官兵有8509名,其中将校257名,准下士287名,士兵7265名。另有侨民62名。

中国空军总司令部所辖第八地区新乡司令部(司令官侯拔仑中校),负责新乡地区日军空军投降及武器装备和各种航空设施之接收工作。共接收日机十五架,其中战斗机五架,轰炸机三架,侦察机六架,教练机一架。

“日本军队在完成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据此,中国陆军总部及军政部规定各战区组成了日本徒手官兵管理处(不久又改称“日本徒手官兵集中营”),李昆岗担任第一战区日本徒手官兵管理处处长。于郑州、新乡、洛阳、开封各设一地区管理所。

陈文总为新乡日本徒手官兵管理所所长。管理所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无条件投降解除武装后的日军,直至遣送回国。各管理所的具体教导项目及管理办法,均根据军政部规定的纲要实施。

1945年11月17日,第一艘遣返船从天津塘沽港启航,揭开了中国战区遣送日本战俘和侨民的序幕。

1946年3月27日,第六独立警备队司令部人员乘火车从新乡出发,经徐州达上海,4月6日乘船回日本。

1946年4月,集中在河南境内平汉、陇海铁路沿线城市的日军投降官兵72740人(内含侨民760人)全部遣送完毕。8月21日,中国境内200余万日俘、日侨全部遣送完毕。

恶贯满盈且臭名远扬的日军,在中国国民政府“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德报怨”信念的普照下,离开了他们祸害的已是千疮百孔冤魂无数的中国。

战争留给面对抗战胜利场景的新乡人的是什么呢?除了断壁残垣、垒垒坟冢、林立的碉堡、硕大的飞机窝,还有冰冷而令人心痛锥心的数字——抗战时期新乡直接伤亡40039人,间接伤亡683535人(据中共新乡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铭记——新乡抗战》)。723574个鲜活的生命被倭寇予夺、撕裂、摧残、荼毒!

灾难之后存活下来的新乡百姓,用泪水庆幸他们看到了新一天太阳的升起,但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予他们在心理、生理方面难以言齿、难以名状的创伤,又能靠什么才能得到宣泄和痊愈呢?他们又该如何张口对他们的子辈、孙辈们讲起这段倍感痛苦耻辱的亲历史呢?

从1945年8月15日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中国被奴役的劳工、被凌辱的“慰安妇”、被细菌武器摧残的遇难者、被杀戮的死难者,至今未听到、未收到来自日本政府的任何道歉、忏悔、赔偿、谢罪!

固然十恶不赦的战犯已然被枪决绞杀,但“军国主义”的阴魂依然还在,贼心依然不死,依然觊觎并着中国的钓鱼岛,依然每年都有政府官员我行我素地前往拜“社”!

发动战争且战败的日本政府,而今在用另一种形式,从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进行着一场持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新乡沦陷罹难史·“日”落牧野递降书

面对没齿难忘的过往历史与暗流涌动的残酷现实,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安宁环境下的中国人又该理性地想些什么、实实在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