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戏剧界最知名的剧作家恐怕当属乔治·萧伯纳了,也是公认的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等身,曾经凭借《圣女贞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他的另一部经典剧作,却更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和追捧,多次改编成音乐剧、电影,在世界范围也颇具影响力。

乔治·萧伯纳的剧本之所以如此经典,剧作本身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生动是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最有意思的是他关注和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延伸发展成为一个定律,这恐怕是剧作家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h1 class="pgc-h-arrow-right">从《变形记》到《卖花女》</h1>
乔治·萧伯纳的有一部经典剧作《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但是中国观众更熟悉的名字其实叫《卖花女》,这个中文名是由林语堂翻译的《卖花女》,而且林语堂早期的翻译实践就是从翻译萧伯纳的《Pygmalion》开始的。大概因为女主角的出身低微,以卖花为生的市井女子,这个名字可能更便于中国人理解现实剧情。
其实《卖花女》的原名更能反映故事的深层内涵,否则我们无从了解萧伯纳命名《皮格马利翁》的渊源,萧伯纳的这个剧本其实是仿照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 《变形记》里的情节来创作的,或者说他灵感的来源是古希腊的神话, 从这里也说明这个创作其实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传承。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描述了这样一个浪漫的希腊神话传说,大约3000多年前,地中海东南有一岛国塞浦路斯,有个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还是个有名的雕刻家,但是他看不起充满欲望的凡间女子,却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塑造的完美少女雕像伽拉忒亚,每天抚摸她,欣赏她,赞美她。
后来皮格马利翁的行为竟感动了上苍,爱神见其感情真挚,就真的赋予雕像以生命,于是塑像变成了活人,后来真的就成为他的妻子,这个神话见证了期待的力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皮格马利翁》</h1>
古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渊源和基石,萧伯纳同样也被这个美好而神奇的故事所打动,创作出了更为深刻、贴近现实又富有曲折情节的剧本。在这个现实版本的《皮格马利翁》中,只是把美丽的雕像换做一个穷困的卖花女,故事的背景转换到了英国的首都伦敦——
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虽然容貌靓丽,但是她出身低微的市井阶层,说着满口粗俗的土话,带着底层民众的烙印,以街头卖花为生。在这个剧本中的“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语音学教授亨利·希金斯,他和卖花女偶遇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和语音学爱好者皮克林上校打赌,看能不能通过改变贫穷的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的说话方式,把她训练成一个像公爵夫人一样的名门贵族。
于是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希金斯成功地改变了伊莉莎的说话方式,并且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了大使的招待会,结果被人误以为是高贵的公主,成功地骗过了一众贵族们挑剔的目光,希金斯教授真的把卖花女重新塑造成了另一个人。
这样在塑造与改变之间,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希金斯渐渐视伊莉莎为自己的附属品,因为他认为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伊莉莎。聪明的伊莉莎看穿了希金斯对她态度恶劣、出言不逊背后的理由,认为自己跟着希金斯就永远只能是出身低微的卖花女,因为他就是这么看待她的,反而皮克林则总是把她看作一位有教养的淑女。伊莉莎最后认定,真正让她变得高贵起来的并不是言行举止的改变,而是别人对她的看法和态度。她的内心也在一点一点觉醒........
萧伯纳在结局中写道:“伽拉忒亚并非真的爱皮格马利翁,两者之间的感情太过于神化,让人无法认同”。因此,《卖花女》的结尾更加生活化,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相往来,而非一方付出。结局并未设置伊莉莎同希金斯神话式的结合,而是安排伊莉莎选择身边的追求者弗雷迪,这样更贴近生活,符合萧伯纳对戏剧的现实冲突理解。
萧伯纳的剧本一经面世,就因为有些传奇的情节和反映社会阶层的现实问题等备受关注,以音乐剧和舞台剧的形式传播开来。萧伯纳所著《卖花女》和由其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的结局截然不同,前者伊莉莎看清真相离开了她的改造者希金斯,嫁给她的追求者弗雷迪。他们合开了一家花店,完成了伊莉莎最初当一名花店售货员的梦想,说明阶层的穿越也是不现实的。后者伊莉莎符合观众的传统心理期待,最终回到希金斯身边。
这个经典的故事在几十年后又被改编成电影版《窈窕淑女》,结果在好莱坞再次大放异彩。在1965年的奥斯卡评选中,一举获得八项大奖,风光无限。《窈窕淑女》的结局和音乐剧一样,更顺应希腊神话,让伊莉莎和希金斯的情感更有浪漫色彩,迎合观众的需求。
电影版女主角扮演者是绝世佳人奥黛丽·赫本,这也是赫本相当钟情和期待的角色。她饰演的卖花女,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被男主人公带有实验性质的期待和刻意塑造的人物,鲜活起来就如同雕塑复活一般,赋予了她全新的人生,这也是一个人物的成长传奇。
无论是《变形记》中的希腊神话,还是萧伯纳的《卖花女》,故事中最后创作者和被塑造者之间都会产生了奇妙的感情。萧伯纳也许用“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来命名他的剧本,是想用这个名字来比喻那些会爱上自己作品的人,这种剧情无疑是打动人心的。毕竟丑小鸭变身为白天鹅的故事,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
这样类型的故事其实给现实中人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期待,后来人们逐渐把这种动机和行为归纳为一类现象,就是由于执着的追求、奇迹得以出现、美好的期待会成为现实的情况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皮格马利翁效应</h1>
假如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人也可以去展现你的影响力,你相信会有哪些神奇的反应呢?实际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被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所钟爱。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可能运用好对他人期望的心理,达成最理想的结果。我们不妨看看下面一些事例:
像语言学教授希金斯一样,为一个人设定较高的期望值,就可以提高他的表现。部门管理人员的期望能够影响员工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期望可以改变员工的期望。当员工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提高自己的期望,这就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对自己更有信心。
当员工的表现开始提高时,他们同时也会对上级积极期待的信赖进一步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看到员工的表现提高了,也会进一步肯定并提升自己最初的期望。渐渐地,管理人员会给这些明星员工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更有益的反馈,这就更有利于员工继续提高自己的表现。
我们表达期望的信号可以表现为暗示,也可以表现为明示,关键要让对方感受到,比如布置更多有意思的任务、减少监管或不再管得过细、表现为超出一般的信任、更多地谈论“宏伟的未来”等等,都是一种积极的期待。
管理学家曾经在以色列军队里进行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专家其实随机地选出一组士兵组建成一个连队,但是却告诉军事指挥官哪些士兵表现较好,哪些表现一般。那些被认定“表现较好”的士兵虽然并未真正表现出任何强于他人的迹象,但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无论是在学习战术部署、熟悉地形,还是在学习使用武器等更难的战斗技巧方面,他们真的比其他人表现得更好了。
在家庭环境中,我们当然也可以设定一些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期望,比如我们对婚姻幸福的信念、对孩子能上好学校的信念,并把这些想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对方,结果往往能够导向更加稳固的婚姻,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期待,内心认同去追求更好的考试成绩,一个家庭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向其他人传达自己的期望信号,而身边的人往往也会根据我们的期望高低而配合做出不同的表现,就像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所说,我们对一个人的期待是怎样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怎样的。
正如皮克林上校对待伊莉莎·杜利特尔的态度让她变成了一位高贵的淑女一样,对他人抱有期待和积极的预言,就等于对他人产生一种神奇的影响力,促使她相信自己可以如你所期。所以,恰当的表现自己的期望,真的好像看不见的魔法,可以影响到他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结语</h1>
当然之于自己而言,这种积极的期待或者说预言,也会发生奇妙的反应,比如一直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种理想。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否也诠释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呢?只要我们一直怀有期待,并为之努力,事情可能就在向你期待的方向转化。
《卖花女》的故事给人很多启发,如何借助好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可以把未来成功和幸福的种子看作是一种期望。
种下积极期望的种子,我们就有可能收获果实,种下的是消极期望的种子,我们收获的可能就是杂草。我们应该控制好为自己和他人设定的期望,这就是明确的方向,可以为之好好去表现,巩固人际关系,创造出各种机遇,最终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我是一阅而启,相信一次阅读,一点收获,欢迎点赞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阅而启